佳凝回来了 | 徐俊

薛佳凝在《家》中饰演鸣凤

文/ 徐俊

薛佳凝是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就读表演系时的小师妹。校园时代的印象中,她逢人总笑眯眯的,天生一双桃花眼,甚是可爱。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她那一届的毕业大戏《家》中,佳凝饰演鸣凤。鸣凤最后走向荷花池的那场戏,其悲鸣被佳凝演绎得入木三分,颇为震撼。

佳凝毕业后,我又曾看过她主演的一部小剧场话剧《去年冬天》,那时她刚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非常年轻。但与两位资深的表演艺术家许承先和尹铸胜同台,她的表演却不见一丝稚嫩和柔弱,非常从容,毫不逊色。早些年她的舞台功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转战影视,我常在荧屏前看到她。多年来,生活阅历在慢慢沉淀,艺术实践在不断累积,她的表演越发成熟,观众缘甚好。

几年前,与佳凝叙旧,她跟我聊起这些年的经历和波动,声音还是活泼中带着灵气,那份纯粹半分未损。我提起,她倒很符合《赵氏孤儿》中公主的形象和角色性格。从她即刻的眼神里,我看到一种跃跃欲试的强烈渴望。她告诉我,阔别舞台多年,原因是未曾找到合适的作品。不能让她成长的事情,她不愿意去做。我欣喜地感受到,她内心深处对舞台依然保有敬畏和热爱。但《赵氏孤儿》是音乐剧,歌唱是硬指标。我那时方才知道她早年一度准备报考音乐学院,具备一定的声乐基础。于是,很认真地问她是否能演音乐剧。她眯起笑眼,满是真挚,“哥哥,回归舞台,我认定《赵氏孤儿》了。”

音乐剧《赵氏孤儿》中女性角色稀缺,且各具特点。公主的角色对演员各方面的要求都颇为苛刻。如果佳凝没有早些年扎实的舞台功底,没有好的嗓音条件,我们双方都绝不会冒险。音乐剧在戏剧的门类中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话剧或影视演员,具备了歌唱的条件和舞台表演的基础,进入音乐剧领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成功率也很高,还可能带来一些神奇的舞台效果。我们都很珍视这次合作。

从拿到这个角色开始,佳凝就一头钻了进去,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很多作品,与我定期讨论。她要真正理解这个角色,与角色融为一体。她提前开始跟随声乐指导王作欣教授恢复系统性的声乐训练。排练期间,她在作曲和音乐总监金培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声音表达情感,注入角色之中。她还经常向组里的音乐剧演员请教和研究自己的唱法,保持一种开放的接受状态。排练间歇,她常常会很感慨地跟我说,大家每天聚在一起练功,排练,不断温习再创造的感觉,就像回到了校园时代,令她非常快乐。对于这样的回归,能看得出她甚为适应,也格外珍惜。

公主不好演,她是国君的女儿,高贵端庄,矜持明理。可她没有一刻的安宁,始终在被搅扰之中。腥风血雨的屠杀和痛失挚爱的惨境,她的情感被撕裂了;险境之下生子,她的肉体被撕裂了;对一个庶民托孤,要放弃自己的尊严和高贵,她的身份被撕裂了。不止如此,公主还要跨过16年岁月的鸿沟,禁宫中孤独悼念和等待,让她前后判若两人,成为一位不失公主气派的“疯婆子”,她的灵魂被撕裂了。游走在裂缝和鸿沟之间,巨大的反差对比、矛盾折磨、隐忍释放、错综复杂,这种表演的尺度很难掌握。表演稍有偏离,要么悲愤到沦于普通,要么冷感到让人无法共情。两者之间,是我们创作的空间。对此,佳凝有很多细腻的理解和想法,而且时常会推翻自己,辩证地树立新的观点,试图在流动之中,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

薛佳凝18岁照片

佳凝擅长将影视表演的方式转化运用在舞台之上。她对人物的脉络、逻辑、内心世界、潜台词等要素思考和把控的细腻度很高。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身上影视表演的惯性,并不断克服和调整从镜头到舞台的差异。《赵氏孤儿》不是写实主义的舞台风格,它带有高度的写意性,语言、肢体、表演都有古代与现代韵律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演员的肢体表现追求强烈的造型感、雕塑感,细微到手面、站姿、步法都有精准的要求。佳凝还保持着那股子爱钻研的韧劲,在这种抽离和转变上花了很大的工夫,过渡到表现主义风格的状态当中,她沉浸于这种挑战。

多年过去了,她的性格还是很纯粹。排练期间,我需要演员对我的要求很快做出反应、调整状态。佳凝则比较注重进入角色的体验,过程就会有点慢。当我着急的时候,她眼眶里可能还噙着方才剧中情绪里的泪花,又迅速眯起笑眼,笃定地跟我说:“哥哥,别急,我会给你最好的表演状态。”对此,我常常拿她没办法。但我发现,每一次排练,她都能呈现出一些新的东西。这种细微的变化,令我欣喜。因为这不是她的即兴表演,而是琢磨人物之后表现出的精准性。这样的慢,其实也是一种灵性,是一种专注的稳定和深入的趋势。一旦抓住了,就不会丢掉,甚至会更好。

每次排练后,她总会俏皮地问我:“导演,你怎么不表扬表扬我?”现在回想,我似乎真的没怎么表扬她,我可能对她有着更多一份的要求和更高一点的标准。其实,她不需要我对她的表扬。因为,对于演员来说,肯定和表扬,来自每一位观众。而她始终坦然面对着观众的目光,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镜头前。

回归剧场,迎来全新的挑战,我期待这位公主在音乐剧舞台上的初次登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