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的起源(四 )戊己

丁月有谷雨、立夏,之后进入戊月,其间有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

小满前后,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在抽穗扬花之后进入灌浆期,这是麦粒能否饱满和决定收成的关键阶段。名为灌浆,当然需要有水,如果灌浆期遇到干旱,籽粒的重量和数量都会大受影响。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里的险就是指高温低湿的干热风,会造成秕粒增多甚至整个植株枯死。南方地区在小满过后进入雨季,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华南地区还往往出现大范围持续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总之,正常情况下,小满时节南北地区大都进入夏季,降水越来越多。如果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就能茁壮成长而迎来丰收年。
不幸的是,天不遂人愿多矣,往往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较大的旱灾[65],甚至连年大旱。如“汤有七年之旱”,商汤灭夏兴商,建国伊始就遭遇连续七年大旱。“伊洛竭而夏亡[66]”,伊水洛水枯竭,可能是因为地震,也可能是久旱无雨的结果,或者兼而有之。商汤起兵灭夏的一年前,夏人曾“凿山穿陵,以通于河[67]”,通河引水,十之八九是为了应对旱灾。如此一来,商汤七年大旱就不过是此前旱情的延续而已,夏商之变恐怕与旱灾有莫大的关系。再比如,西周末年周厉王遭遇连续五年大旱[68],史籍中更有因旱灾而发生“人相食”的惨剧[69]
小满之后是芒种,这就到了仲夏时节,天气越来越热。“秀幽,越有大旱[70]”,正是草木葱茏之际而遭遇大旱,实在是常有的事。
遇上风不调雨不顺的旱年怎么办呢?这就该巫师出场了。
(仲夏)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71]
雩,又写作𩁹,“𩁹,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72]”,本义即祭祀求雨。
看天吃饭的年代,上到九五之尊,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冀望于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入夏之后“越有大旱”,所以,不管有没有发生旱灾,都要举行祭祀,祈祷该有雨的时候就有雨。
其实不只是入夏要举行雩祭,春天就要未雨绸缪。“龙见而雩[73]”,龙是龙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又名火星、大火、明星、灵星[74]。以天文昏影终为观测时间[75],龙星在日落后从东方升起,夏代初年(以公元前1900年为例)正好在春分前后,正是农忙开始之际,此时龙星东升而雩祭,祈祷风调雨顺秋来丰收,可谓正合时宜。
公元前1900年4月7日 春分

观测地点:陶寺遗址 / 海拔:572米 / 民用昏影终时间:19:10:52

公元前1900年4月7日 春分

观测地点:陶寺遗址 / 海拔:572米 / 天文昏影终时间:19:58:52

请注意,龙星升起的时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年推迟,同样以天文昏影终的时间为准进行观测,到西周初年的时候已到春分后十四天左右,马上就是清明,所谓“龙见而雩”,已经明显落后于农事节奏。但传统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人们仍然在代代相传中坚守。比如《周礼》说“季春出火,民咸从之”,这里的出火之火,本义是指天上的大火(心宿二),所谓出火即火出,指大火星出现。
请注意,西周初年龙星出现在春分后十四天,这是以天文昏影终为观测时间,在日落之后再过72分钟,倘若观测时间提前,比如以日常说的天黑为准(即民用昏影终,日落之后过24分钟),则龙星出现当在春分后二十五天左右,其时已近谷雨。同样地,若以日落天黑为准,则夏代初年的龙星出现在春分后七天左右,要想正好在春分时出现,得再提前五百年左右。
在夏代以及更早的时候,日暮时大火星东升正好在春分前后,标志着烧荒播种的开始。天上出现大火,人间放火烧荒,天人相应,是名副其实的“出火”。到西周的时候,大火星东升已推迟到清明乃至谷雨,古老的出火仪式就变成在季春举行,不再是开始春耕的标志。
“季春出火,为焚也[76]。”谷雨时才开始烧荒播种肯定是懒到家了,这时的出火之焚只能是仪式性的祭祀活动,即所谓“龙见而雩”的雩祭。也就是说,“季春出火”和“龙见而雩”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前者是夏代乃至更为古早年代的传统,以大火星出现作为开始春耕的标志;后者是时过境迁观念随星象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因为大火星越来越晚出,已经完全不能再作为春天播种季开始的标志。
如果我们现在还要“季春出火、龙见而雩”,日落天黑见大火星从东方升起就得到小满前后,已经进入夏季了[77]
雩祭和祭天祭地不一样,并非天子专职,各国诸侯各地官府都要举行雩祭。遇到天干无雨的年头,更要大祭特祭。因旱而祭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自然就无所谓春夏,如春秋时期就有很多秋天雩祭的例子,甚至还有冬天雩祭的[78]。冬天求雨很是怪异,也许是有征兆预示第二年会发生旱灾而设祭禳解。
雩祭由谁来做呢?“命有司、命百县”,命是天子之命,也就是说,天子用不着亲自主持雩祭。正常情况下,祈雨求雨大都由巫师具体操办。
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79]
雩祭又被称为灵星之祭[80]。灵,繁体为靈,从雨从巫,巫师雩祭而应时来雨,这就是灵(靈)。所谓灵星,即掌管水旱之神,原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大火星(心宿二),也可以理解为整个东方苍龙七宿的化身,民间俗称龙王。
古代的巫并不是装神弄鬼的角色,他们集天文、卜筮、医药及史官等于一身[81],是辅佐朝政的重臣。历史上最有名的巫非巫咸莫属,“古者巫咸初作巫[82]”,俨然就是巫这个职业的祖师爷。从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到唐尧、虞舜再到已是信史的殷商时期都有巫咸的身影。与其说巫咸是某个巫师的名字,不如说是职官名或者就只是一个称号,指巫师中地位最高者,群巫之首就是巫咸。
商代的巫咸在甲骨卜辞中称为咸戊,如“贞侑于咸戊”(合集3507.1)、“丁巳卜侑咸戊”(合集19946正.1)。咸戊即戊咸,也就是巫咸的倒称。侑表示对巫咸进行侑祭,对商人来说,巫咸已具有神格,和历代先公先王一样享有香火祭祀。
巫咸被称为咸戊,巫以戊替换,可能是因为巫戊读音相似[83]。农业是国家根本,戊月雩祭求雨算得上巫师各项职能中最为重要或者说社会认知度最高的一项,每年戊月的求雨祭祀都由巫咸主持,所以巫咸又称为咸戊,戊月之戊的读音很可能就是来自巫。
再来看戊的字形。
戊、戉、戌、咸、斧-甲骨文

1.铁241.3 合3226 宾组;2.乙4692 合22043 午组;3.燕580 合18324;4.乙753 合952 宾组;5.合CHANT:0684A

戊的甲骨文与戉、戌、咸等字颇为相似,都是取象于斧钺一类的兵器。区别在于斧刃部位,戊字多为刃部内凹,戉、戌、咸等则是刃部外凸或平直。但是,这种区别并不绝对,甲骨文的戊也有刃部平直的写法,金文里面更是多见刃部外凸之形,与戉和戌完全是字形相混,根本就傻傻分不清楚,只能根据上下文做区别。
斧钺是古代王权的象征,比如王字就是刃口向下的一把斧子。
王-甲骨文

1.乙3217 合1780;2.乙3380反 合17301反;3.乙7064反 合14468反 宾组;4.乙7775 合6475 宾组;5.乙7795 合6834 宾组;6.乙7673反 合9810反 宾组;7.铁132.1 合5079;8.铁198.4 合2740;9.菁2.1 合6057 宾组;10.甲241 合20276 𠂤组;11.甲291 ;12.佚386 合367 宾组;13.福64 ;14.掇2.155 合10323;15.掇2.213 ;16.后2.31.5 合20305 𠂤组;17.甲243 合20462 𠂤组;18.甲243 合20462 𠂤组;19.甲3358反 合21471反 𠂤组;20.甲2908反 合19946反 𠂤组;21.乙8658 合20582

雩祭是为了祈雨求雨,尽管“越有大旱”,但没有旱灾仍然是主要的,所以,因旱而雩并不是常态,所谓雩祭,其实多数时候都是按部就班的常规祭祀。
雩祭由巫师主持,但别忘了,“命有司、命百县”,巫师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作为辅政大臣,巫师的所作所为真正代表的是天子。巫师能通神,但那只是服务于天子的特殊技能。
因为接近权力中心,所以像巫咸那样的大巫可能有更多话语权,但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凭借通神的本事而真的自诩为神。换句话说,雩祭不只是技术活,更是个政治任务,甚至后者更为重要。所以,遇到久旱无雨又雩祭不灵的时候,往往就要让天子御驾亲临去做大巫师。比如灭夏兴商后连续七年大旱,商汤不仅亲自前往桑林祭祀,还“翦其发,𨟖其手,以身为牺牲[84]”,把自己当祭品。
尧舜禹,汤文武,这都是让后人顶礼膜拜垂范千古乃至半人半神的明君,显而易见,所谓模范从来都只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求雨而不得,背锅的还是巫师们自己。比如甲骨卜辞里就有烄巫求雨的例子,“贞烄(女宀羊)有雨”(合集01121正.1)、“惟(女才)烄有雨”(合集01130乙.0)。“烄,交木然也[85]”,烄就是焚烧,平常只是烧柴,这里的烄可不是烧木头而是烧人,是焚巫以求雨。直到春秋时期,焚巫的做法余风犹在,遭遇大旱的鲁僖公就曾经想要效法[86],好在及时被劝住了。
巫师奉旨求雨,雩祭本是天子施政的一部分,所以,以祈雨求雨为特征的戊月之戊就选择了代表王权的斧钺之形。
甲乙丙丁戊,十月太阳历已过半。戊月的最后一天是冬至后的185天,以公元前1953年为例,这天是公历7月9日,第二天是夏至,也就是说,夏至是戊月后面己月的第一天,是六月初一。
之前说过,古代先民曾有冬至测不准的阶段,相较之下夏至更测不准。退一步说,即便测得准,把夏至前移一天实在也无伤大雅。
“(五月)时有养日”,养日即白昼最长,即夏至,《夏小正》确实说夏至在五月。正如之前说的养夜一样,《夏小正》被人动了手脚,但仍然保持“十月养夜”的原貌。如果《夏小正》的五月养夜是从六月挪过去的,那就没理由放着十月养夜这个明显的错误而不改,所以,夏至在五月本就是《夏小正》的原貌。
无巧不成书,以十月太阳历中12天为一节的方式往后排,即所谓平气法,如果从甲月第一天算起,戊月最后一天就正好是《管子》所说的“大暑至”,从字面看,很可能就是后来的夏至;如果从冬至算起,加上冬至与甲月之间的五天,当然更是落在五月。由此可见,夏至确实在五月,比定气法所得精确的夏至日提前一天。
十二月农历中夏至是午月中气,落在五月。十月太阳历中夏至本来就在戊月(五月),编修《夏小正》的人当然没理由改动了。
五月最后一天为夏至,十月最后一天为冬至,对称设计,堪称完美——古代先民之所以要将一年365天变成360天加5天的模式,或许也与此有关。
戊月最后一天是夏至,接下来就到了己月。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就开始调头向南,后面半年都是由北向南运行,直到冬至时到达南回归线然后再次调头北上。
己-甲骨文

1.甲2262 合22484 子组;2.甲2490 合27138 何组;3.燕2 合13399 宾组;4.铁39.4 合549 宾组;5.余16.3 合13867 宾组;6.前1.6.1 合1488 宾组;7.前3.5.2 合38015 黄组;8.后1.30.11 合10403 宾组;9.后2.29.16 ;10.后2.41.1 合138 宾组;11.菁3.1 合10405 宾组;12.林1.15.4 ;13.戬4.15 合1853 宾组;14.佚210 合32228 历组;15.佚525 合9627 宾组;16.福4 合3768;17.存2699 ;18.存2706 ;19.存2726 ;20.粹1239 合14036 宾组;21.京都798 合16295 宾组

一图胜千言。太阳南北往返,这不就是己字吗?己月之己就是太阳开始调头向南运行的指事符。
“己,纪也[87]。”古文字中没有纪而只有己,己就是纪。纪,有纪律、纲纪等义。太阳南北运行,寒来暑往,夏至一过,即行南去。日行其道,从无差池,所谓纲纪,不就是循道而行不可逾矩吗?于人而言,纪律是约束,违纪要受惩处,取绳索绑缚之意,己加上丝字旁就成了纪。己/纪本就出自对太阳的观测,所以,纪又成了天象时令的总称,“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88]。”
己月的节气有小暑、大暑,进入四季中的季夏。
(季夏)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89]
季夏正是三伏天,气温高,雨量多。不论南方北方,在雨热同期的气候下,各地的农作物正在开心地疯长,农人们则要忙着打理庄稼,所以,这时候就不要扰民,不要搞事情,以免耽搁农活影响收成,让大家该干嘛干嘛,各忙各的,不受打扰。后来己用为自己的己,可能就与此有关。
[65]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抗旱工作手册》:“从公元前206年到2011年的2217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旱灾约1088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
[66] 《国语·周语上》
[67] 《四部丛刊初编》本《竹书纪年》:“二十九年,商师取顾。三日竝出。费伯昌出奔商。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
[68] 《四部丛刊初编》本《竹书纪年》:“(厉王)二十二年,大旱。陈幽公薨。二十三年,大旱。宋僖公薨。二十四年,大旱。杞武公薨。二十五年,大旱。楚子严卒。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
[69]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三辅大旱……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70] 《大戴礼记·夏小正》
[71] 《礼记·月令》
[72] 东汉许慎《说文》
[73] 《左传·桓公五年》
[74] 东汉蔡邕《独断》:“明星神,一曰灵星,其象在天,旧说曰:灵星、火星也,一曰龙星。”
[75] 史前的日落后具体观测时间无法确知,此处以天文昏影终为准,指太阳在地平线以下18°,为日落之后过72分钟,此时暮光完全消失。
[76] 《礼记·郊特牲》
[77] 此以民用昏影终为天黑,即日落后24分钟。若以天文昏影终为天黑,即晚于民用昏影终48分钟,则昏见大火于东方可提前一周,在立夏与小满之间。
[78] 《左传》:“(成公三年)秋,大雩。(昭公六年)秋,七月,大雩,旱也。(僖公十一年)秋,八月,大雩。(僖公十三年)秋,九月,大雩。”(成公七年)冬,大雩。
[79] 《周礼·春官宗伯》
[80] 东汉王充《论衡·祭意》:“灵星之祭,祭水旱也,于礼旧名曰雩。”
[81]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殷商,巫咸。”
[82] 东汉许慎《说文》
[83] 巫和戊,上古读音分别拟音为mi̯wo、muɡ(高本汉系统);mǐwa、mu(王力系统);mjuaɡ、môɡ(董同龢系统);mjwaɣ、mwəw(周法高系统)、mjag、mugh/əgwh(李方桂系统)。
[84] 《吕氏春秋·顺民》
[85] 东汉许慎《说文》
[86]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
[87] 东汉刘熙《释名》
[88] 《尚书‧洪范》
[89] 《礼记‧月令》
(0)

相关推荐

  • 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赈灾粮食发放现场

    点开音乐,伴你阅读 民国九年(1920年),中国北方陕.晋.冀.鲁.豫5省逾300个县,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 受灾的乡镇街景 大旱灾导致了2000万人沦为灾民,逾50万人伤亡. 灾民们 当时的 ...

  • “世界粮仓”之一,遭遇91年不遇大旱!星巴克可能也要涨价了?

    5月28日,巴西遭遇91年不遇大旱,5个州政府紧急发布第三季度干旱预警. 5月29日,能源短缺带动了物价上涨,今年6月份巴西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将超过8%. 6月2日,巴拉那河上游水库水位极低,连接 ...

  • 十天干的起源(六 )壬癸

    辛月之后是壬月,其间有霜降和立冬两个节气,处于四季中的秋冬之交,即季秋和孟冬之间.(季秋)霜始降,则百工休.(孟冬)命工师效功,陈祭器--物勒工名,以考其诚[112].百工,指各种手工艺人.工师,是负 ...

  • 十天干的起源(三 )丙丁

    乙月过完已是九九寒冬的尾声,到丙月之初就出了九九寒冬."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时已到春分,春播农忙正式开始.所以,丙月之丙想必与农耕不无关系. 丙-甲骨文 1.甲2328 合 ...

  • 十天干的起源(一)十日太阳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其同--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0]这是<诗经>中的<七月>,是十五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出自豳地.豳(bīn) ...

  • 十天干的起源(二)甲乙

    十天干正好配十个月,最初的天干很可能就是给十月太阳历用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个月都有专名.后来使用阴阳合历,以十天为一旬,十天干就被用来纪日.天干这十个字本身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歧见纷呈,有看图 ...

  • 十天干的起源(五 )庚辛

    盛夏农忙过后,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这就到了庚月. 庚月有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立秋十天遍地黄"."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如农谚所说,随着绿叶转黄,庚月开始进 ...

  • 《滴天髓》十天干(四)戊己篇

    今生一得遇,前世几柱香,一朝结善缘,终生为益友. 前几节课和大家分享了<滴天髓>中有关甲乙木.丙丁火的论述,此节和大家讲一下关于戊己土的细节问题! 就一般而言,如果咱拿到一个八字如果发现此 ...

  • 奇门遁甲知识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荐解读十天干优缺点!

    天干甲木 阳木代表:大树.仁心.进取 你给人的印象:正直.仁厚.平和.上进 你的优点:有仁心,柔顺而爱好和平,且有向上发展的上进心,心地仁慈而正直,富有侧隐之心,无论进退皆有情有义:性格柔顺而爱好和平 ...

  • 杨清娟盲派命理基础之十天干(四)

    杨清娟盲派命理基础之十天干(四)

  • 十天干的的起源

    制造天干周期的真正原因,必须了解天干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解释了天干的时空定位依据,也是解开五运六气之谜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地指出天干的产生,与太阳系中的金.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