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六)

反用(明用)

“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这首偈语,是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事见《六祖坛经》: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 "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

慧能成就六祖,大功归于这首翻案之偈。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慧能偈语如此烟火气,或许神秀所作,更合偈语真味吧。

暗用(化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暗用典故常被误认为是诗人用了读者不认识的典故,进而认为多是冷典、僻典。这种认识只会让暗用典故失去其独有的意义(暗用典故与冷僻典故有可能交叉,但是意义不同)。《松颜诗话》认为,暗用典故不妨碍寻常读者读诗,只是当读者知道有典故后,对作品的感受会有增益。比如说,王安石“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天”,即是用了冷僻之典,明显妨碍阅读理解。须得知道“搏黍”是黄鹂,“春鉏”是鹭鸶,方悟王荆公所写无非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同,因为其字面对读者无阻,读者可以完成诗意的常规表层领受。只是说,如果我们知道此句暗用(化用)了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后,其诗悟道清心之深层意,更剔透。

以上粗论传统用典手法种种,属于分而论之。下面尝试合而论之,我们且假设一句天气预报的常用语——“今夜有东南风”为所谓典故,直用(明用、引用)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仅看此句,不考虑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借用为“东风吹战鼓擂,现代人谁怕谁”;新用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反用为“西风吹老洞庭波”(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暗用为“小舟如熨泛春水”(松颜客为此处示例而得句)。

(0)

相关推荐

  • 我心不尘

    "心不尘",即心不染尘也. 然,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想"心不染尘",难.不过,追求,是永恒的,特别是对于崇高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坛经>记载了神秀与 ...

  • 禅诗小品 | 六祖无相偈

    无相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最初看禅宗的书,这首无相偈往往是打头阵的,初学者往往最先留意到.当时读到这首诗,就差不多记下了.和这首<无相偈>一起记住的还有就是神 ...

  • 六祖惠能 :菩提中的本心

    翻开手机里去西安旅行的那些照片,又隔空游览了一次那些古刹,一瞬梦回佛法最鼎盛的时期--大唐. 为弘扬佛法做出主贡献的唐代高僧不在少数:比如最著名的玄奘法师,我们现在可以习得的经文大部分都是由他翻译的: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五)

    借用(化用.明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 周公与王莽二典,并非白居易所真正要谈论的,而是借此两典,引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七)

    再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李壁<王荆公诗注>言"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九)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quo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第二部分 下面本文重点以众所周知的<春晓>和<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说明孟浩然的暗用典故. <春晓&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一)

    (五).用典之忌 其一:忌冷典.僻典. 用典的目的是精炼而省力,且留白供读者思考,甚至让读者加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如果用冷僻典故,效果则背道而驰.诗可含蓄,不可阻隔,写诗写到"无人会得凭阑意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二)

    三."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再一个层次的识字问题--弦外之音:双关 (一)双关与诗味 本书这里所言"双关",不仅仅是常规修辞手法层面的双关,而是拔高之后指向诗歌的属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3.典故的赏析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千百年来,我们赖以诗歌而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典故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三)

    (二)诗之典故的认识问题: 1.典故与替代字 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很有名,其言如下: "炼句下话,最是要紧,如说桃,不可只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二)

    首先,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