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雕塑

雕塑藏品的材料一般为木头、金属、石头、漆以及泥土等。日本的雕刻艺术,江户时代以前主要为佛像、神像等宗教相关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的材料绝大多数为木头。近代雕塑作品的材料主要为木头和青铜。根据藏品材料的不同,处理时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我们在这里,首先就最基本的木制雕塑的打包、运输、展示这三个步骤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说明,假定要从寺院借用木制的佛像用于展览(特别展等)。之后,再对由其他材料雕塑的注意点进行讲解。

一.借用

(1)服装

在打包时,要摘下领带,防止领带接触到藏品。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通常会穿着方便作业的轻便制服,一般来说穿着这种制服进行作业即可。此外,必须摘除手表和戒指,胸袋中不能放东西。有些工作人员的腰间可能会挂有打包时需要用的工具,接近藏品时必须将其摘除。

夏季进行作业时,由于炎热,工作人员会松开作业服的袖口,这时可以在袖口处扣上纽扣或者把袖子卷起来。容易出汗的人需要用头巾缠住额头。

用于放置佛像的须弥坛上一般都涂有油漆。若须弥坛是崭新的,会十分滑。由于作业是穿着袜子进行的,一定要格外注意。五指袜可以增加一定的摩擦,防止滑倒。当然,把佛像搬上佛坛时,要保持佛坛的清洁。

此外,指甲可能会对藏品造成损伤,需要在作业的前一天晚上修剪。接触佛像前需要洗手并烘干。随着作业的展开,手会变脏。而佛像是用于人们参拜的神圣物品,因此在接触时一定要充满敬意。严格上来说,像手上的油脂等是绝对不能触碰到佛像,污染佛像表面的。作业人员的行为表现需要做到使在场的有关人员放心。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使用白手套。戴上白手套会使手变滑,有时反而会给佛像的表面带来损伤。白手套的使用一般仅限于小型的金像或者铜像。必须对藏品的所有者说明情况,事先取得他们的理解。

(2) 打包的准备

①整理佛像,周边打包佛像时,需要一定的空间。安置在须弥坛上的佛像必须搬运至外殿,需要移走一些挡道的物品。比如前面桌子上的香炉、烛台、花瓶、三宝以及礼盘、磐石、木鱼等。

以上这些佛具通常只是用枘组合在一起,并没有用钉子固定。因此原则上从最下面开始往上提即可。作业结束后要把佛具放回原先的位置。根据场合可以用数码相机记下现在的摆放情况。

②观察佛像,初检完成后才能搬动佛像。检查佛像表面的色彩和漆箔有无浮起的迹象、有无因虫咬变脆、接合处是否变松等。必须慎重判断搬运时手放在哪里比较安全。此外,还要检查有无在搬运中容易脱落的部位。

首先确认装饰品、佛像手持的物品、双手等是否需要卸下。若需要,先卸下,分别打包。若装饰物摇晃可能会导致佛像表面的损伤,需要将其单独打包。胸前的装饰和佛像的表面接合紧密,不能拆卸下来打包,此时可以将薄页纸夹在摇晃的部分中。

有时,圆光用铁丝绑着,挂在佛龛的后壁中,需特别注意。下面讲解佛像的搬法。如果是像高为1米及1米以下的立像,插入两肩向上抬。如果是等身大的坐像,需要两人分别站在佛像左右,将手放在肩上把佛像稍稍向后倾,然后把手放在膝盖的后部和背上向上抬。以上所讲的都是一般方法,根据每件作品的不同情况,处理方法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比如,独木雕像的重量和镶嵌木雕像的重量大不相同,此外,树种不同重量也不尽相同。以茅草、榉木、樱木为材料的独木雕像,即便是等身大的,有时也需要三人以上来搬运。搬运雕像时,先要稍稍抬一下来判断雕像的重量。此外,有的坐像后面还接有比较薄的材料,用来表现衣服展开在底座上的样子。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将雕像向后倒。需要和立像一样,把手插入两肩水平向上抬起,若雕像的材料较薄,可以仅插入手指。要在设置在外殿的打包处铺好绗缝材质的布或者纸板,这是因为之后的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木框可能会划伤榻榻米、地板。一般情况下,把枘插人底座后方的洞中,将圆光立起来。这样,圆光可能会靠向雕像,但也可能会倒向墙壁的一侧。此外,若底座不稳定,先将雕像倾倒的话可能会承受不住圆光的重量。根据情况,有时会先将圆光移除。此时,就需要把圆光从雕像后背和墙壁之间的狭小空间中移出。处理方法是:两人分别站在左右两侧,一人扶住上面的稳定部分,另一个人扶住下面并拔掉枘。随后,把圆光垂直递给站立处活动空间较大的人搬运。

底座一般位于莲花台,重叠了八层之多。通常情况下,中央都有轴,可以将重叠起来的底座直接原样概运,但搬移之前还是需要确认一下能否安全搬运.

(3) 检查

把佛像移至打包处后,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的检查。这次要检查已经破损或有伤痕的部分,还要检查那些在安置处看不太清的部位,,看看有无脆弱易破的地方并加以记录,虽然这些都是学艺员的工作,但是咱搬运拿放时需要把自己觉察到的告诉学艺员,为了检查佛像底下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佛像放倒在棉布团上。

(4) 打包

检查完成后才能开始打包作业。

需要事先准备木框用于佛像的运输。如果是立像就用“担架”;如果是坐像就需要使用L形木框。木框的尺寸大小由需要搬运的佛像决定,因此要事先测量好佛像的尺寸。

佛像本体的像高查阅书本以后即可知道,但书中常常没有标明底座和圆光的尺寸大小。需要提前进行检查,测量尺寸。制作担架、L形木框时,必须知道佛像本体、圆光的尺寸以及底座的长宽高,因此事先收集尺寸大小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还要决定佛像的哪个部分和木框进行固定并且记录,从而决定担架上的横木的位置。千万不要忘记测量立像的脚枘长度。

虽然佛像要用担架或者L形木框固定,但也并非将其从上到下都牢牢捆绑住。首先将处理(搬运)时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部分有重点地进行打包,以减小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佛像最脆弱的部分是手臂前端。细细的手臂前端很容易折断,接合起来的手指也很容易脱落。对脸进行打包时,作业者的身体也会靠近佛像,因此,首先需要对手臂前端进行打包。

打包时使用叫作“薄页纸”的日本纸。展开的薄页纸可以用来包裹物品,揉成圆形可以作为缓冲材料,搓成细细的条状还可以做绳子。此外,可以在薄页纸中包入展开的薄木棉,制成棉布团。棉布团也经常被使用。市场上没有做好的棉布团出售,因此必须自己动手制作。用薄页纸制成的纸绳也是一样。棉布团的大小是一定的(100厘米x30厘米),有时因特殊需要也会不同。纸绳的长度就是薄页纸的纵向长度,过短时可以接起来使用。粗细只能参照现有的纸绳的粗细。如果薄页纸中的纤维不是沿着一个方向整齐排列的,就不能很好地将薄页纸撕开,即使拧起来强度也不够,因此要使用质量好的薄页纸。

手臂前端的打包完成后,对头部进行打包。主要使用薄页纸,如果佛像的体积较大,也可以使用棉布团。若佛像头像贴有螺髻,可能会发生脱落。虽然事先已经检查过了,但是使用薄页纸的时候还是要格外注意。耳垂较细,很有可能过去发生过破损并经过修复。因此要慎重判断是否在耳垂使用缓冲材料。

手臂前端和头部的打包结束后,把立像横放在担架上,把坐像放置在(像斗似的)箱形木框上。所谓“像斗似的箱形”木框,就是在无盖薄木箱上贴上泡沫板之类的缓冲材料。然后在上面铺上薄页纸,让坐像坐在上面,在佛像的脚部放上揉软的薄页纸和棉布团,再在上面放上橡胶。随后用漂白布将木框和佛像固定,最后缠上麻绳。漂白布没有弹性,不会伸缩,因此卷上后不会松散。

然后把箱形木框及木框上的坐像一起移到L形木框上,接着将L形木框和佛像的胸部处固定在一起。固定时需要使用揉软的薄页纸、橡胶等缓冲材料以及漂白布和麻绳。不能让佛像的后背直接与L形木框接触,因此在木框的该部位处要放上棉布团或者其他缓冲材料。随后,把L形木框收人稍厚的纸板箱中。在箱子上缠上绳子,打包工作就结束了。若需要运送至海外或者巡回展览的时间较长,需要准备木制的箱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打包立像时不需要使用箱形木框。通常在担架与佛像的上背部、小腿的后侧接触的地方钉上横板,在横板上放上缓冲材料,把立像横放在上面。固定的方法基本和坐像一样。在对胸部、小腿部或者足枘处采取保护措施后用漂白布固定。可以根据立像的形状和保存状态改变固定的位置,以求在最适宜的位置进行固定。

上半身向前突出的立像不适合固定在担架中,这时也可以将它固定在L形木框中。此外,底座要单独打包,在塑料海绵上挖成足枘状的小洞,然后把海绵放在底座上。

把底座放入箱形木框中,用卷好的薄页纸、棉布团等保护莲台的莲瓣,盖上纸板做的盖子,使得莲台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用漂白布或者绳子将其固定在箱型木框中。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抱有永久使用同一种方法的想法。即使藏品外表上看起来可能一样,但每件藏品的保存状态都是不同的。有些部位极其容易发生破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随机应变,寻求最合适的打包方法。

二.运输

(1)装货

艺术品专用运输车通过利用空气悬挂法来缓和路面不平所带来的冲击。此外,装货室的墙壁上还安装有固定货物用的挂钩。用挂钩可以固定用强力尼龙带打包的箱子。此时需要注意装货的方向。立像是以脚尖向着前进方向,坐像是以背部向着前进方向为原则,不能将藏品横向装载。打包的原则是尽量消除前后的移动。对于佛像来讲,严禁发生经常性的左右摇晃。

除了本体以外,佛像还有圆光、底座等,一件藏品可能有几个打包箱。因此必须再三确认箱子的个数以及箱子的固定是否有问题。此外,装货室中除了藏品以外还有其他各种资料和用具,必须确认运输过程中这些物品是否会和藏品发生接触。要确认装货室的锁,充分做好运输前的准备工作。

(2) 运输

运输车出发后,一切都听从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员,但在佛像借用之前的商讨阶段,需要对相关的运输协议进行磋商。

首先是路线的问题。对重点保护文物尤其是佛像,要尽量减少由冲击、摇晃带来的外力。要确认行车路线中是否包括道路不好的路段或者交通状况不好的路段等。如果有其他的替代路线,需要探讨是否有必要变更路线。和人的生命一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藏品也是独一无二的。

若要进行长距离运输,中间需要休息。此时要确认装货室有无异常、从运输车离开时要再次确认是否上锁。用餐时运输车上会空无一人,因此要将运输车停在吃饭时仍看得到,方便监视的地方。

原则上来说,要先记录运输车的装货室中佛像装载的方向。但这毕竟只是理论上的,比如攀爬连绵不绝的山路时,足尖向前的立像的头顶的方向以及背部向前的坐像的胸部的方向上常常受到重力的影响,外力会增加到固定的部分上。因此有时会根据距离的长短或者坡路的角度,调换装载的方向。

(3)搬入、保管

到达博物馆后,从搬入口打开进人馆内的运输车的门,再次点查打包的箱子的个数,将作品收纳至收藏间。装上手推车时要注意平衡。此外,当手推车横穿过铺有地毯的地板或者推入推出升降电梯时,很容易发生震动,要用胶合板确保移动路线的平坦。

三.展示

(1)拆开打包

拆开打包时,要注意格外留心脆弱的部位。虽然进行了周密的打包,但不能保证运输中小的部分或者颜色绝对不会掉落。因此剥掉最后一层直接贴着作品的薄页纸时,要慢慢来,格外小心。

拆开打包后的佛像也不可马上放置到展示台上,需要再次进行检查,确认有无异常发生。注意,将佛像放到展示台后再解开指尖的包装比较好。拆开包装的作业应在展示台附近的场所进行,尽量减少打开拆包后佛像的移动距离。

(2)展示

将打开包装的佛像放置在展示台上,这时的重点和在寺院借用佛像时相同。此时终于接近了作业的尾声,但还没有结束。

佛像的年代久远,各个部位都发生了松弛,底座也有可能存在曾经遗失后来补做的情况,这时佛像可能无法笔直站立或者坐立。特别是立像要格外留意其倾斜度。此时,可以将木片、硬质橡胶或者纸等缓冲材料裁剪成适当的大小,插入脚下或底座的接合部来调整。到此为止,展示过程才算完成。

四.不同材料的注意点

①金属.许多铜制作品中含有镀金,有时也有一点铁,这些基本上都是比较牢固的材料,但要注意有没有生锈、龟裂的部分。此外,有时肩膀和手腕是另外制造由枘连接起来的,因此需要确认是否能分离。能分离的需要分离后进行单独打包。打包方法以木制雕像的打包方法为标准,但金属雕像较重,因此缓冲物也要设置得厚一些。大型藏品这里就不解说了。

②土,土制的藏品不仅重而且脆,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若发生损伤也很难进行修复。一般来说要避免长距离的运输。

③石,由于石头很重,因此除了小型藏品以外,人力无法进行搬运。要使用升降机来移动。打包时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木框、橡胶海绵、棉布团以及薄页纸等,基本和木雕像相同。把包了橡胶海绵的木头用螺丝和藏品进行固定为宜。砂岩比较脆,要注意不要与硬的东西直接接触。

④漆,由麻布和木粉漆制作而成的干漆佛像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中空(多数在中间放入轴心)技法制成的脱活干漆佛像,另一种是在木头上涂漆的木心干漆佛像。这种技法在奈良时代很流行,但在其他时代基本没有,因此一般不会遇到这类藏品的处理。若是小型的藏品,基本的注意点和木制雕像相同。

五.结束语

以上我们讲解了雕像(佛像)从借用到展示过程中涉及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这里笔者想再次强调,每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定要清楚眼前的藏品哪里比较容易破损,哪些地方是其弱点,从借用到归还,安全地进行保管。在漫长的岁月中,许多人信念的力量守护者这些佛像。安全地保存佛像是我们对这些佛像的守护人以及先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敬礼,更是我们的责任。必须要与在现场指导作业的学艺员和进行运输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尽到应尽的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