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挥之不去的棉袄情结 作者/主播 一杯清茶

作者简介

笔名:一杯清茶,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闲暇之余,爱好书法和文学,文笔流畅,朴实。曾在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渭南文坛等媒体发表《霉霉馍》《早餐忆事》《故乡的那片柿子林》《记忆中的那辆加重自行车》《夜雨茫茫耀警徽》《老周夸头盔》《送伞》等作品。

点击喇叭,边收听、边阅读。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我的老家在关中东部一个小村庄里,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一两亩棉花,一到秋天,收了棉花,就紧锣密鼓的弹棉花。农村妇女就会提前一针一线的给一家老小做棉袄。那时,天特别的冷,没有现在的保暖内衣、羊毛衫、羽绒棉衣…身上穿的都是棉袄、棉裤、棉窝窝,很不美观,穿起来笨拙,但无比暖和,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穿棉袄、棉裤,一般没有外套,里面也没有秋衣秋裤。刚入冬时是薄棉袄,再冷了就换厚的了,一冬就这两套,来年长高了棉袄、棉裤小了,姊妹多的,就老大退给老二穿,老二退给老三穿,以此类推,也有的就在袖口和底边续上一绺,加点棉花接着穿。家里人总是怕把娃们给冻着,把棉袄、棉裤缝的厚厚的,干啥都不灵敏,等到来年春天把厚衣服一换,感觉身轻如燕。冬季棉袄、棉裤的标配还有火车头帽子、棉窝窝。鞋底都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厚厚的鞋底子,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多少个夜晚执灯挑战,无不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每当深夜,孩子们睡着了,母亲们在煤油灯下把棉布铺在炕上,用木尺子按在棉布上,然后按照衣服的纸样,再用粉笔比划着在布上勾画着各种曲线弧形,画好后,便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剪成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布片,然后摆放在固定位置上。在棉布上均匀地铺上棉花,棉花铺得要匀称一些,再用针线将内衬同外面的棉布固定好后,最后再用针线组合在一起,这样,一身棉衣就做好了。母亲做的棉袄很合身,棉花都很厚实,穿在身上十分暖和。密密麻麻的针脚走的十分密实,连同那颗慈母的牵挂,也缝进了棉袄里。

那段困难的日子里,人们又不舍得更换身上的旧棉衣。于是打个补丁继续穿,农村巷道出现各种各样的补丁,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平常人家每年冬天缝制的新棉衣,到了春天掏出棉花洗一水,作为夹袄穿到五月份,再扯去里子当作单衣,能撑到秋季再穿就不错了,换作捣蛋的男娃这一身衣服早烂的不成样子。

那时,冬天穿棉袄不穿外套,棉衣脏了洗起来很麻烦。有些娃娃冬天爱感冒,鼻子上老是流着鼻涕,在教室你时常能听到吸溜吸溜的声音,大多数男娃用棉袄袖子擦鼻涕,有时耍热了还用来擦汗,所以那时我们的棉袄袖口又黑又明。老人看见经常说:“看你袖口黑明黑明的,都能擦洋火了”。   

过去的大人,拉扯孩子不容易,费尽了心血,操碎了心。小时候,洗澡不方便,卫生环境差,每个人的身上都生长着一种讨厌的贴身伴侣——虱子。每到冬天,在棉衣的里层,那虱子就蠢蠢欲动。这些小东西从棉衣缝隙里,钻了出来,在身体上窜来窜去,还不时咬上几口,令人奇痒无比,忍不住挠几挠,挠不住的就在墙上蹭一下来止痒。每当傍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孩子多的人家,这时候最忙,孩子们脱下的衣服,都堆在炕上,大人们坐在热炕上,拿着棉袄摸索着,逮里层上的虱子。棉衣接茬处虱子最多,那虱子遇冷就往里层钻,不抓紧时间,那虱子跑的跑,藏的藏,想捉也逮不住了。那虱子也是鬼精鬼精的,一感觉温度不对,就拚命往前窜,往夹层钻。捉虱子必须眼捷手快,连按带挤,两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方能将虱子挤死。有的甚至比谁捉的多,比谁挤得响。有的虱子已钻进针线缝里,藏在里面的虱子被挤的啪啪直响,可有成就感了……大孩子们都自己捉虱子,每当捉住大的虱子,还要在父母面炫耀自己的成果,还要放在手心上观看半天,再把它放在蜂窝炉上,听听响声。

冬天的童年总是充满着乐趣。挤暖暖,听过没?学校里的学生玩的游戏比较单调,三九寒冬一下课,一群小学生涌到向阳的房檐下面,十几个小孩侧面靠成一排,铆足了劲一个挤一个,前面被挤出去的跑到后面再挤前面的孩子,棉袄棉裤在墙上蹭满了土,却玩的很开心,笑声不断。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到又灰暗又冷的教室,两手袖口里一搀继续听课,一个个学的那么认真。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也随着社会的变化,现在的孩子都很少再穿老式棉袄了,都被毛衣、羊毛衫、羽绒服代替了。就连刚出生的婴儿或者小孩也穿得是新款棉衣,大多都不是棉花做的,偶尔在冬天看到老人或孩子们穿的鼓鼓就会勾起我小时候穿棉袄时的样子,那种温暖的记忆一直在我心里。

回忆过去,挥之不去。那些“挤暖暖、在煤油灯下逮虱子”的经历,现在的孩子们听了,好像是童话,好像是聊斋故事……

主编简介

闵盼龙,中共党员,从事媒体行业10年。2012年至2015年就职《渭南日报》,2016年至今就职《渭南青年网》,担任内容总监、首席摄影。曾被共青团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办、渭南市青年联合会评为渭南好青年。临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黄河文化传承志愿者,渭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渭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视频推荐
欢迎在下方点评
(0)

相关推荐

  • 农村80后生活记忆:以前的棉衣棉鞋都是自己做,感觉温暖舒适

    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一两亩棉花,为的就是做被褥,以及做冬天穿的棉衣棉裤和棉鞋,在那个相对来说自给自足的年代,穿羽绒服的人真的很少见,穿上自己做的大花袄,虽然显得很笨重,但确实感觉温暖又舒适,保暖 ...

  • 过冬

    过冬 □戴官宝     在苦难的岁月里,人们有点钱都往肚子里塞,不能不吃呀,吃是第一位,穿就不能讲究了.直到我58年工作后,才在大闸口旧货滩上买了一条旧的裤子.除此以外都是穿表弟们旧衣服,包括棉衣在内 ...

  • 串场人家(十二)

    串场人家(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当时农村有个说法:春遥夏摆秋遛寒不见.大人是这样,小孩更是这样.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是少穿,无御寒之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气回暖 ...

  • 张 云丨母亲做的棉袄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前几天雨水过后,冷风乍起,气温骤降,虽然加了衣服,但走在路上还是感觉很冷,看来,冬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个渐渐变冷的冬季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小 ...

  • 渭南文坛 | 新冠疫情启示录 作者/矫立鸿 主播/雯萱 巩晓锋 孟蕾

    谨以此文向 战疫情中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 点击喇叭,边收听.边阅读.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公元2020年,中国农历庚子春节到来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它挟着死神,悄无声息的扑向人们.此时,新春 ...

  • 渭南文坛 | 一波三折的厨师行业 作者/雷进红 主播/沧海

    作者简介 雷进红,长寿塬北雷村人,毕业于丰原初中.先后在西安市饮食公司东关南街加工厂.云阳楼餐厅.大华饭店中餐部.樊记腊汁肉夹馍中心厨房和大华饭店东小吃工作,二级厨师.现创业于龙尾坡口,十八盤农家乐酒 ...

  • 渭南文坛 | 圆梦京昆 铸造精品 作者/高丰收 主播/张丰翼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作者 中铁四局京昆高速 改扩建5标项目书记 高丰收 中标就是集结 中标就是命令 闻令而动.跑步进场 我们怀揣一颗匠心!来到京昆项目上. 初心如磐.把企业的品牌推广. 四局人的信念 ...

  • 渭南文坛 | 每一场雪 作者/杨雪荣 主播/宁静致远

    作者简介 杨雪荣,网名风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报刊和网络平台.<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点击喇叭,边收听.边阅读.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2020年的第一 ...

  • 渭南文坛 | ​残冬寒霜冷 作者/曼珠沙 主播/真如自在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寒霜一地,仿佛天空也被凝冻了.空荡荡地虬枝在灰色的苍穹下无助的蜷缩着,全没了枝叶繁盛时的意气风发.鸟儿躲进了温柔乡,没有了早春清晨"啾啾"聒噪的鸣叫.巷道里满世 ...

  • 渭南文坛 | ​致我的男孩 作者/李晓静 主播/翼挥

    作者简介 岁月静好,本名,李晓静,1980年生,陕西富平人,喜欢读书,写随笔.<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点击图标,收听本文.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时间从未放慢过它的脚步,每每不经意间一扭头侧 ...

  • 渭南文坛 | ​缘浅情深 作者/纯子 主播/可可

    作者简介 纯子,陕西渭南人,退休中学教师.大荔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中国远方诗人>协会会员.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散文及诗歌三百余篇,部分作品获奖.喜欢独处 ...

  • 渭南文坛 | 高原上美丽的雄鹰 作者/主播 梅里雪山

    作者简介 梅里雪山,北京海淀区人.酷爱诗歌和朗诵,在网络平台有多部作品发表.愿用美好的声音给听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渭南文坛>特约作者.特约主播. 点击图标,收听本文. 一个有声的文 ...

  • 渭南文坛 | ​书香墨韵的味道 作者/杨敬臣 主播/宁静致远

    作者简介 杨敬臣,渭南市蒲城实验初级中学,热爱阅读,热爱运动,积极向上,从小有一个文学梦想,曾有作品发表在蒲城作协.<渭南文坛>等微信平台.<渭南文坛>特约小作者. 点击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