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经验
舒教授行医2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中善于周密问诊,习于体质辨证,精于临证分析。以祛风散寒、利湿健脾为法,灵活运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匠心独运,疗效显著。笔者在跟导师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并全面总结舒兰教授运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经验,现简述如下,与同道探究。
1.察病因,审病机
小儿秋季腹泻流行于较寒冷季节,初起多伴有风寒表证,如大便多清稀,色淡或微黄,气味多不重,略有腥臭味,舌多淡红,舌苔多薄白,故可认为风寒之邪是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其发病突然,其泻如注,肠间雷鸣,呕吐频作,正合于吴谦《幼科心法要诀》所云“脾胃湿盛成水泻,懒食溏泻色多黄,清浊不分溺短涩”之水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对泄泻的病机亦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疾病发生季节值秋末冬初,气候转凉,小儿在“脾常不足”的基础上,复感风寒,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致泄泻作矣,此其病理基础。在西医学中小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是轮状病毒感染(占40%~60%),故又称轮状病毒肠炎,其次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各种病毒主要侵袭小肠近端,以十二脂肠和空肠最重,且可波及局部淋巴结。病理集中于小肠绒毛上端1/2~2/3处成熟带有刷状缘的柱状上皮细胞。
2.辨证候,巧处方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体质柔嫩,气血未充,脏腑甚脆,略受伤残,萎谢极易”,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阴本不足”。阳既非有余,则应慎用寒凉;阴既常不足,则应慎用攻伐。故培补正气,避免克伐,“实求本之道,诚幼科最要之肯綮”。导师认为婴幼儿其脏器清灵,为纯阳之体,患病后易趋康复,不宜选用性味过寒过热的方药。只有诸药性味平和,才能相得益彰。小儿脾常不足,肠胃脆薄,不堪药物偏性之害,若用健脾益气,则易碍阻气机,单用消导,则易损脾伤正。
导师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秋季腹泻病变均在脾胃,治则宜以祛风散寒、利湿健脾为主。导师多选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七味白术散原方载于《小儿药证直诀。下卷》:“人参切去头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上口父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盛发渴,去木香。”原方“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枯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赢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七味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平补,葛根、木香、藿香叶平泄。补时不致气机壅塞,泻时不致脏腑不耐,伐伤正气。全方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泻之即所以补之,相反相成,深得补法之奥义。七味白术散所治泄泻诸证,津液少而口渴为泄泻所致,泄泻却因小儿脾弱且为风寒所困而生,其根本在于脾胃虚弱。
现代实验室研究表明,七味白术散可能通过提高血清IFN|γ水平来调节人类轮状病毒(HRV)感染乳鼠机体免疫功能以增强CTL、NK杀伤活性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抗病毒能力,达到机体清除HRV的目的。秋季腹泻起病之初多伴风寒表证,以紫苏叶、藿香、葛根解表散寒,且藿香兼能化湿止呕,葛根生津。车前子既能利尿又能止泻,根据中医学“利小便,实大便,改善内环境”的理论,亦有利于腹泻的治疗。
导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暴泻不止,往往易致脱水而伤阴,甚者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预后不良。因此可酌情加用诃子、石榴皮之类酸涩止泻之品以防其变,以太子参易人参,取太子参益气养阴之意以防泄泻伤阴。若久泻伤津,饮水自救者,不能因其虚烦口干而误用苦寒伤其脾胃。久泻不禁,肌肉消瘦,睡时露睛,汗出肤冷,乃脾肾两败,当加用四神丸配以肉桂、附片等温补脾肾之品。
病案举例
宋某,男,9月,2008年11月19日就诊。腹泻已3d,淡黄色水样便,1日8~9次,量多,不甚臭,夹有未完全消化食物,面白神倦,手足发凉,微热(腋温37.5℃),目眶微凹,口渴引饮,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大便常规:脂肪球(+),白细胞每高倍镜0~2个。曾在外院予静脉补液、抗生素等治疗,患儿腹泻无减轻。给予:太子参8g、白术8g、茯苓8g、藿香叶5g、葛根15g、木香2g、甘草3g、石榴皮3g。每日1剂,水煎频饮,3剂而愈。
舒兰教授强调,秋季腹泻其来也暴,若辨证精确,治疗得当则其愈也速。秋季腹泻多因小儿肌肤柔脆,肠胃薄弱,外感风寒,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稍有不慎,泄泻常反复发作,故在用药的同时,饮食调理尤为重要,宜予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勿令过饥过饱,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乳母亦应注意饮食,以免影响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