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馒头发,生活蒸蒸财运大—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6)
【家教智慧 第367期】
二十八,馒头发,生活蒸蒸财运大
腊月 二十八,是家家户户蒸馒头的日子。这个蒸馒头,不是蒸一锅,而是要蒸很多很多锅。因为馒头不仅过年自家人吃,来客人吃,还是走亲戚串友的上好礼物。
年前为什么要蒸那么多馒头,还有原因。过年忌讳多,在我家乡,按照传统,从正月初一 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烙饼和炒菜,因为“蒸”与“争”、“烙”与“落”、“炒”与“吵”皆谐音,均属不吉利,为过年禁忌,所以人们便习惯在年前的腊月廿八这天做主食。当然,蒸馒头,要发面,多蒸馒头,多发面,这预示着新一年里,生活蒸蒸日上,来年财运大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这里粮食不够吃,一年到头主食都是地瓜面和玉米面,白面是稀缺物,奢侈品,只有过年,各家才磨上几斤白面。因此,走亲串友,带上四个雪白的纯白面馒头,那是很贵重的礼物,如果是六个或八个,那这礼就相当地厚重了。
东平与曲阜比邻,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日子过得虽紧巴,但我们这里的人却很要面子。过去蒸馒头,有黑白两种,白的当然是白面馒头,黑得则就是地瓜面或玉米面。
来了客人,一桌吃饭,让客人吃白馒头,主人则吃黑馒头,这当中自然少不了一番的推让。后来,有人引进了白玉米,就将白玉米磨成细面,蒸的馒头也是白的,这样就缩短了主客的差距;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计酬,各家的麦子多了些,于是将玉米馒头外面包上白面皮,而且起了一个特好听的名字叫“银包金”,当然,白面馒头和“银包金”拿的时候主人是有数的,千万不能记错了。这样,至少在外观上,在吃起来以前,主客“平等”了,客人接白馒头的时候安心了许多。
一九八三年,我考上了师范。家中来信问生活情况,我回信说,学校生活实在好的不能再好了,简直是在天堂,一天三顿白面馒头,中午和晚上都有菜,而且至少有一顿菜中有肉,就连早晨的咸菜条,都是用油拌了的。那时,每当拿起白馒头往嘴里放的时候,我都想起了父母,他们若大的年纪,还在啃玉米饼子。但是,无奈得很,我们那时实行的是“定餐制”,也就是每顿饭伙食是固定的,“不吃白不吃”,吃不了,也无法“兜”回家!一年后,学校生活改革,开始实行“饭票制”,每月发给三十五斤馒头票,每顿饭买几个馒头,自己可以“当家”了。我们不少同学便省吃俭用,每到月底回家,买上四斤二十个馒头带回家,那是再荣耀不过的事了……
在我的记忆中,直到八十年代末,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各家各户的麦子才够吃。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与地瓜面煎饼和玉米面窝头告别,那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现在,家家户户天天吃白面,吃上顿玉米面那就改善生活。如果你给现在的娃娃们说起这些事,他们会感到无比的羡慕:“你们那时天天吃玉米面窝头,真是太幸福了!”
现在的这种好日子怎么来的,当然是国家政策好,“二十八,馒头发,一天一天发起来的!
相前链接:走亲戚为什么要“作假”—春节要告诉孩子的那些事(1)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