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凳子坏了让家长修,家长处置方式关乎着孩子品德养成之大事

【平湖一柱 第985期】

小学生凳子坏了让家长修

家长处置方式关乎着孩子品德养成之大事

我的父亲是个木匠。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的桌子或门窗坏了——当然是坏的不严重的情况下,我都是从家里带些钉子,带把锤子给修好。当时凳子都是学生从自家带来的,谁的坏了,也是我修。如果坏的严重,揳个钉子也修不好,我就带回家去让父亲修,那时我觉得这是“份内之责”,因为父亲有这个手艺嘛!当然,因为这事,我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都与我关系融洽的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原因,桌凳都是由学校统一订购,学生自己掏钱购买。换句话说,也就是桌凳都是学生自己的,坏了,用不着什么学校规定,也无须老师督管,自然是学生、家长个人维修甚至更换。

后来,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生自带桌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桌凳又变成了公共财物,“爱护桌凳”“爱护公物”自然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所学校,学生众多,什么样的孩子都有,甚至“故意”损害公物的奇葩熊孩子也不鲜见,因此,除了思想教育,让学生自觉爱护外,不少学校还会附以规定:对故意损坏桌凳的行为,除批评教育外,还会给予适当处罚,比如将被损害的公物修好,或是照价赔偿,性质恶劣者,还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当然,桌子是用来使的,凳子是用来坐的,都属“易损品”,即便不故意损坏,很多也会被用坏,不少学校也都有规定,属于自然损坏的,学校会免费维修甚至更换。

据12月1日看看新闻报道,南昌某学校一五年级学生,凳子坏了,老师让其扛回家让家长维修,“学校的凳子坏了为什么要让家长来维修?”家长对此很不理解,并说让孩子搬个坏凳子回家路上也不安全。

凳子是学校的不假,凳子坏了,有可能是自然损坏,也有可能是孩子人为破坏。老师让孩子把凳子搬回家让家长修这件事,在操作方式上是否科学,可能不太妥当,比如,家长说的路上安全问题,家长找人维修是否方便等,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形式问题,作为家长,却不能揪住这个问题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对孩子来说,凳子是公共财产,孩子有使用的权利,但也有爱护的义务。爱护、保护公有财产是每个孩子应有的美德。现在凳子坏了,作为使用者的孩子是有一定责任的,是否有爱护意识,是否起到了保护责任,是否是孩子故意破坏,这些都是家长要搞清楚的。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家长第一反应当是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先帮助孩子把凳子修好,然后向孩子询问凳子损坏的具体原因,如果凳子损坏确与孩子相关,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担责,敢于担责,并向学校和老师进行检讨;即便确属自然损坏,也要教育孩子树立起爱护公物的意识,这才是家长处理的正确之道。

诚然,如果确属自然损坏,学校和教师没有调查清楚,处理不当,家长可与学校和教师进行私下沟通,妥善解决,但这是“大人”之间的事了。

现在,家长一见孩子扛回个破凳子,就火了,就急了,就找学校和老师理论,这种处理方法,即便凳子损坏与孩子无关,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也是负面的,最直接的坏处就是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难以培养起他们的敢做、敢当意识,难以培养起他们爱护公物的高尚品德。

当然,作为学校,制度是要有的,凳子是要修的,但如何修当有讲究,就像家长所说的,学生扛个破凳子回家,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家长为修一个凳子,会费很大的周折,的确给家长增添了“麻烦”。学校在调查清楚凳子损坏的原因后,在学生学生认可的基础上,要与家长沟通协商,让家长在“自修”和“校修”之间做一个选择,如果家长选择“校修”,可适当交纳一定的费用。

修凳子事小,孩子品德养成事大。小学生凳子坏了让家长修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做法没毛病,而家长对此事的处置态度和方法却关乎着孩子的品德养成之大事,草率不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