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 五百强盗成佛图
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敦煌现存最早的因缘故事画。故事讲的是在古印度的憍萨罗国有五百个强盗,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于是国王派大军前去镇压,由于国王的军队装备精良,所以强盗很快战败被捕,这些强盗被处以极刑,比如割鼻、腕耳、挖眼睛,最后被脱光衣服放逐山林。强盗的痛哭之声传到了佛祖的耳中,于是佛祖心生怜悯,以神通力散下雪山香药治好了强盗的眼睛,并为强盗讲经说法。五百强盗受到感化遂皈依佛门,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修成正果觉悟为五百位罗汉。
这幅1500年前的故事在西魏、北周时期一再出现和北魏后期以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很大关系,当时河西地区也受到了农民起义的威胁,特别是当时的瓜州城民张保杀了郡守郭嗣,晋昌人吕兴刺杀了刺史陈庆,这些不安定的动乱直接威胁到了驻守瓜州的东阳王元荣统治,他在自己抄写的功德经发愿文中写到:“天地妖荒,王路否塞,君臣失礼,于兹多载。”可见农民起义截断了从敦煌去洛阳的道路,闹得元荣都不能朝拜主子,履行君臣之礼,因此就大造佛窟,抄写佛经,乞灵于宗教,希望四方附化,恶贼退散,以保障他们的安宁。
整个故事在洞窟的南壁从东向西以横卷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展开,分别以官兵征战、强盗被俘、国王审讯,挖眼惩罚、放逐山林,强盗悲嚎、佛祖度救,香药医眼、听闻佛法,出家剃度、修行觉悟,传阅佛经等七个画面首尾俱全,跌宕起伏的描绘出了全部情节。每个故事情节之间的建筑物和山峦树竹,既分隔了各个画面又成为了整个故事场景环境的纽带,使得故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统一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之中。
官兵征战、强盗被俘
国王审讯,挖眼惩罚
放逐山林,强盗悲嚎
这样剪裁精当,主题突出的构图从动到静的描绘手法,忠实突出地表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主题思想。画面一开始就是官兵与强盗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交战。官兵以强大的骑兵优势得胜,俘虏了以五个人代表的五百人的强盗。在这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情节从动到静,逐步降调,审讯、受刑、悲哭之声消失在平静的山野之中。最后一幅画面是皈依佛门的五百强盗在清泉流淌、野兽出没,幽美平静的山林里参禅修行,使得整幅故事画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佛祖度救,香药医眼
出家剃度
修行觉悟、传阅佛经
画面中人物形象清瘦的表现也是突显出了东阳王元荣从内陆带入敦煌全新的中原式风格“秀骨清像”的南朝特点,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敷色淡雅,减少了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法。另外画面中的山呈现的感觉犹如犬牙形状似乎是小朋友画的卡通画,这也是表现了早期中国山水画只是背景的特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述为“人大于山”,意思是人才是画面的主体,山只是辅助的画面。故事画中官兵们的精良装备更是突显出了重要的军事图像信息。
故事画中的官兵们骑马作战,不仅官兵穿有铠甲就连战马也是披挂甲胄,这就是历史所记载的具装铠骑兵。历史中有所谓的甲骑具装,甲就是人铠,具装就是马铠。也就是指其实与战马都披铠或甲的重装骑兵。
从这幅故事画中我们所能看到的远不仅仅是故事内容的本身意义,他所包涵的历史信息、艺术风格以及众多珍贵的图像再一次证明了莫高窟的壁画是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墙上博物馆。
执笔/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