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字

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窝”的省略,表示凹形巢穴。

,籀文

(鬲,三足煮具)

(倒写的“止”,行进),表示古代行军之鬲,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篆文

调整成混合结构。当“

”字废止后,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兼形声的字形“鍋”:

(金,铁)

(咼,即“窝”),比喻窝形的铁制煮具。造字本义:名词,窝形的圆形中凹铁铸煮具。《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锅”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

简化成“钅”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咼”

简化成“呙”

“锅”的词汇分类

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锅巴 锅饼 锅汤    锅房 锅炉 锅台 锅灶 锅子    锅铲    锅魁  /  甘锅 汤锅    火锅 浴锅    罗锅 铝锅 沙锅 铁锅    砸锅    大锅饭    一锅端    背黑锅    清锅冷灶    砸锅卖铁    吃大锅饭    揭不开锅    打破砂锅

锅,温器。——《广韵 · 戈韵》

盛膏者,乃谓之锅。——《方言》

锅,盛膏器。——《玉篇 · 金部》

锅,烧器也。《字书》云:“小镬也。”——唐 · 慧琳《―切经音义》

吴人陈遗为郡吏,母好食锅底焦饭。——晋 · 徐广《孝子传》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唐 · 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 茶灶》

公善吃烟,其烟枪甚巨,烟锅又绝大,能装烟三四两。——清 · 梁章钜《归田琐记 · 纪文达师》

人生仿佛高压锅,压力一大就很快成熟了。

一口锅与国家机密

著名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商代的青铜器,它们在青铜器中非常有代表性,后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最为精美。

后母戊鼎高1.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你现在可以大致比画一下,后母戊鼎比单人书桌还要大很多。

“鼎”,原本是一种锅,里面装食物,下面放柴火加热。

可如果食物太大,切割后烹饪不就可以了吗,干吗需要那么大的锅呢?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制造这种超大型的青铜器非常困难。因为青铜汁在灌入模具的时候会快速冷却,如果青铜器太大,后面的青铜汁还没有灌完,前面的青铜已经冷却了。这样,做好的青铜器会有裂纹,容易断裂。商周人采取了一些高超的技术手段,才制成了没有裂纹的大型青铜鼎。至于是什么技术,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破解。

总之,古人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技术困难,造了那么一口“大锅”,总不会是为了做饭省事吧?

当然不是,后母戊鼎是商代进行祭祀仪式时用的礼器。在祭祀仪式中,需要给先祖的神灵献祭食物。献祭食物需要炊具,久而久之,原本是炊具的鼎就变成仪式的一部分。后母戊鼎就是专门为祭祀制作的,已经没有烹饪的功能了。

中国古人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制作成本很高的礼器上。有这个必要吗?

以前,我们讲的都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讲能量、讲物资、讲暴力、讲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是靠鲜血和枷锁。现在,我们来讲一讲精神层面的东西。

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管理社会只能纯粹靠暴力。奴隶社会就是这样:奴隶主不和奴隶讲什么道理,只用鞭子和刑具来控制奴隶。这么做的坏处是:需要太多的看守,因为奴隶的劳动积极性很差,会逃跑和反抗。一言以蔽之,就是监管成本太高。

西周的“礼制”,就是要用官方指定的道德规则去统治群臣和百姓。

具体的办法,是各种看似无用的“礼仪”。如儿子见爹要磕头,弟子见老师要磕头,大臣见皇帝要磕头。这些看似无用的规矩慢慢构成了“儿子要听爹的话”“弟子要听老师的话”“大臣要听皇帝的话”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规范就建立起来了。道德规范一旦建立,政府不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就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减少人们互相乱打乱杀的混乱情况。在西周时,“礼制”系统还很粗糙,主要在贵族之间执行,平民还不大懂得这一套。后来,“礼制”被儒家发扬光大,在全国普及,成为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最重要的手段。

鼎作为礼器,看似毫无用处,却能成为“国之重器”的原因也在于此。以鼎为最高代表的“礼制”,是西周统治中国的一大法宝。

同事:下班一起去吃火锅,怎么样?

我:你请客?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同事:唉,我们办公室新来的小姑娘,天天把自己弄得香喷喷的,弄得我身上都一股子香水味,这要是回家被老婆发现了还了得?我寻思半天,只能靠火锅去去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