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撞韵
近期,中国文苑诗词群的几位老师就'撞韵'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有师友让我也谈一谈,可总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
音韵学自古就是高难的学科,古称之为'绝学',真正弄懂的少而又少。我看过王力先生的音韵学,有些地方也看不懂,只是从所读的一些书中对音韵略知一二,因此,只能粗浅地谈谈对'撞韵'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 撞韵'是个黑孩子
前些年超计划出生的孩子、非婚生的孩子落不上户籍,大家称之为黑孩子。
撞韵,在清代以前的专家学者诗话中均没提到。近现代名家如王力先生、黄永玉先生、王步高先生等一些学者,或多或少地谈到其他一些格律诗病,也并没有说到撞韵。
大家并不知道撞韵何人所说、出自何处。因为网络的发达,却流传甚广,赞同者很多,反对者也不少,真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也就是说'撞韵'还没有得到一位权威人士及官方文本的认可(如中华通韵、联律通则等就是官方或权威机构颁布),因此说它是黑孩子。
二、撞韵所举王安石、韩愈的诗还真没有撞韵
什么叫撞韵?
网络上是这样说的,'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同韵(有的表述为韵母相同)即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网上谈'撞韵',其多引用这两首诗。
一为韩愈《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依'撞韵'说之核心观点同韵为撞韵而分析,此二诗还真没有撞韵。
韩、王时代诗作必定依的是平水韵,我们就依平水韵来看这两首诗的韵部。
《初春小雨》的韵脚是'酥、无、都',为平声'七虞'。其白脚'处',是'六语''六御'(韵书为上、去声两用:上声用为'六语'韵,意为'居处''处理'。去声用为'六御'韵,意为'处所')平声'七虞'与同部的上声'七麌'、去声'七遇'才是同韵,与'六语''六御'并非同韵,所以说也就沒有撞上。
王安石《泊船瓜州》韵脚'间、山、还',是平声'十五删'。其白脚'岸',是去声'十五翰'。然而,'十五删',是与去声'十六谏'同韵,'十四寒'才与去声'十五翰'同韵,依此看也没有撞上。
或说若依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及现代汉语拼音韵母来论,这两首诗是撞上了。如这样来论,岂不是硬逼着关公战秦琼吗?岂不是硬逼着唐、宋人按新韵、通韵写诗吗?
三、'死韵、活韵',全无道理
'撞韵说'一方面说韩愈、王安石这两首诗撞韵,一方面又说他们具有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某处用了某个字,就把'死韵'变成'活韵'了。韵方面的病本来就很多啦,似还嫌不够,又'孕'出了'死韵、活韵'的说法!
何为死韵?何为活韵?为什么用了某个字就把死韵变成活韵啦?作者没有说明白,其实也说不明白。我同许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所以说,什么死韵、活韵,全无道理。
四、若真撞韵怎么办
所说的撞韵,其理论依据是古人提出的'四声八病',又综合前人的写作实践,挖掘出来的新名词。
不可否认,'四声八病'对促进格律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唐及其以后的诗人,也认识到'四声八病'的过于苛刻,在实践中并没有认真地遵守。
如果死守'四声八病',是必对诗歌的繁荣带来一定的影响。
格律诗规定,绝句、律诗的偶数句必须押韵,但它并没规定奇数句一定不能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他的奇数句呢?没有明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这也就造成了前人在白脚处有用韵的诗作,但绝大多数诗作还是不用韵的,这也使'撞韵'说有了产生的实践依据。
尽管我们谈到,'撞韵说'所举的韩愈、王安石的诗并没有撞韵,但是,也有人在白脚处真用了与韵脚同韵的仄生字,也就形成了所说的撞韵,也多少影响到诵读的效果。
其实,句句押韵的诗在'四声八病'及格律产生之前,还是有很多的,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作。这也一定程度的说明人们判断一首诗优劣的标准,在诗的内容而不在于诗的韵的多与少及其诵读的效果。
对于古代的万口传诵的经典诗篇及今天我们所写的诗,广大读者同样也只是关心内容,有几个读者真懂格律呢?懂格律的读者又有几个关注格律呢?
再者,格律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处处拘泥格律,有时反而会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许多艺术形式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下去,而不得不进行了自我解除捆绑,我们写格律诗的,也就不要再紧身上的绳索!
因此, 我们在今后后格律诗创作中,对于白脚处这个仄声字,不必刻意去用韵字(初学者易写成此处用韵),能避则避,如果换个不押韵的效果好就换,但是如果换了效果不好,就用这个同韵字,撞就撞了,即使交警来了也不用怕,因为他'法无授权'。
[责编 :陈成强 ]
主 编:何树华 副主编:徐学利
编 委:汪培勇 倪 红 王靖云 郁 巍 尚东风
编 辑:陈成强 吕文峰 寿春燕 董 梅 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