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来了,那么动画,什么时候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

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国际儿童节。

说到儿童节,我就想起来了自己儿时,学校经常会组织我们坐在一起看卡通片,爸妈也会带我去电影院看动画片。似乎经常会有这样的联想,仿佛说到动画片,就想到小孩子,而说到小孩子,就容易想到他们喜欢的动画片。

但其实说来很奇怪,我读遍了《动画学概论》,其中很少有提到动画和小孩子的联系,而现在的动画也五光十色,似乎并不是哪一部都适合孩子去看,如果你要问我,“动画从出现到发展,什么时候变得不再是孩子的专利了?”,那我觉得你问对人了,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你,

动画,可能从开始到现在,都从来没有是为孩子专门设计的。

动画可以说发展自电影,也和电影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在电影获得了重大突破之前,动画的发展几乎就是停滞的。

其实早在17世纪,魔术幻灯就被发明,人们就从魔术幻灯中,发现了组成动态影像的奥秘。19世纪,人们更加了解了人体的特点,利用了“视觉暂留”的特质,创造了更多活动的影像,直到电影被发明和普及。事实上,动画的定义就是“逐帧制作的影像”。

而早期的动画形式中就有定格动画,他们出现在一些电影作品中,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作品。直到后来人们把想要传达的影像绘制在纸头上,再摄录到电影的负片上,用电影机来重放,现代社会意义上来说的“传统手绘动画”的概念才慢慢定型。而这内容创作上,初期都一些幽默的卡通,其中很可能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嘲讽,或者用夸张的方式进行吐槽,其实并没有和“儿童”这个年龄段有过特别大的联系。

直到后来华特迪士尼这个伟大的动画师的诞生,动画也并没有从哪里是专为儿童设计的影子。只能说,迪士尼设计的可爱的卡通形象,深受儿童喜爱,但事实上,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成功,也更多是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作为一部“卡通”来吸引观众。

其实你纵观迪士尼这些个20个年头里的动画作品,与其说是为孩子们打造的卡通,不如说都是老少咸宜的电影,大多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去电影院促进亲子关系,而给大人们看也能在一些作品里发现社会矛盾,形成社会话题的内容,正所谓”全家欢“的理念,所以迪士尼才会舍得用重金去点缀自己的作品,因为事实上票房往往是相当乐观的结果。至少我从老美的动画里,并没有看到针对儿童设计的内容的影子。像《冰雪奇缘》这样的动画,确实改变自童话故事没错,但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其受众都比想象的覆盖更全面,并没有说都是孩子去看这部动画。

如果说美国的动画还主张的是一种“合家欢”的氛围,日本动画就更不针对儿童了。日本的动画早期也是借鉴迪士尼的创作风格,随着《铁臂阿童木》的诞生,很快本土化,日本的本土化动画也获得很高的认可度,收视率曾经到过每4个人里一个人就看过的水平。

富野由悠季和他的《高达》系列诞生后,更是把日本动画的内容创作推向多元化、成人化的境地。而做动画电影的那头,宫崎骏的作品很接近于“东方的迪士尼”,的感觉,故事童话感十足,又有着东方人对于童话的理解,我觉得可能是最接近于“给孩子设计的动画”这个话题;

但押井守的风格就截然不同,深邃、晦涩的故事氛围,对孩子来说很不友好,他的作品显然是成人化的作品,在采访中他也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看手冢治虫的动画,一直看是因为没得选”,他直言手冢治虫的动画“没劲”,喜欢那些科幻感十足的作品。而他自己创作的动画,与其说是动画片,不如说是以动画来呈现电影。

日本人拍不起真人电影,准确说,是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真人电影。因为同一个镜头,用画的可以压得很廉价就能实现,用演的,还需要非常繁琐的布景去实现,开支就难以回避。所以很多日本的动画导演,他们可能拥有一个“想做动画”的制片人,制片人来确定了电影的形式,他们认为动画省钱,所以用动画的形式去实现。

那么说了这么多海外的动画的发展和成果,为什么会有动画是给孩子准备的错觉呢?

我觉得是因为,很多动画作品中,为了达到一些有别于现实,或者有别于电影表达的效果,而夸张了角色的形象和演出,而恰巧这种形式对于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

像《猫和老鼠》这样的动画,更多是通过一种画出的“肢体语言”,远远丰富于人们理解中的猫和老鼠这样的小动物,有一定的拟人的因素,又符合动物的一些特征,来带来一种生动有趣的观感。对于这种直接的视觉刺激来说,孩子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笑点,所以深受孩子们喜欢。

而至于为什么这样去设计动画。我觉得还是和人们想借助动画的形式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来区别于实拍电影有关。

倘若你的动画角色设计过于追求写实,事实上很难画出更多的细节,因此是高度精炼的,而在高度精炼的前提下又追求写实,或者逼真的演出,那干嘛不去做真人电影?

所以动画的这种逐帧创作的形式,几乎是确定了他的形象、故事、风格,会明显有别于真人实拍电影,而最终,美式的夸张的拟人造型,还是引领了这么一种潮流,最终让那些动画,看起来像是专门为了吸引儿童设计的,实际上,除了动画产业发达后,很多专门为了儿童定制的卡通作品出现外,绝大多数的动画,可能更多偏向年轻人的群体,而不是针对儿童的。

很多电影的所谓“内涵”和“真谛”,都是隐藏在剧情之中的。动画大师的心血,未必是一个孩童年龄的孩子可以一眼看懂的。而藏在动画的分镜中的一些魅力,也并是儿童所关心的。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于同一部经典动画的理解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动画被称之为“经典”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