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长史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她)的精神发育史。”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大学时读中文系,毕业后做中学语文教师,之后从中学进入大学任教,现在又从大学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轨迹看似偶然,但每一步都潜藏着阅读的作用,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他(她)的生命成长史。

丰富与枯涩,对比鲜明的童年和少年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与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有关。童年时,当小伙伴滚铁环、用弹弓打麻雀时,我就开始痴迷于“小人书”(连环画)。

父亲是乡村小学校长,唯一的方便就是可以让我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小时候只要到县城,我便要去书店买连环画。而今回头来看,连环画、绘本是童年最好的精神养料。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还贫瘠的时代,正是这一本本“小人书”吸引着幼稚的童心。那种满足感、新鲜感,今天想来依然很真切、很激动。

从小学到大学,我从未为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发愁过,后来读中文系,做语文教师,其实都与童年埋藏下的“阅读种子”有关。童年的阅读不仅影响了兴趣和职业,也刻写下精神基因——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情结……

丰富、浪漫的童年后是枯涩的少年期。

初中开始住校,老师严禁读课外书,那时除了武侠小说,也没有多少书可读。少年时期的阅读完全是自发的,没有方向,没有规划,也没有人告诉你哪本书有价值。

新教育实验把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深刻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称为“根本书籍”。少年时期是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读书量少且缺乏“根本书籍”是我的一大遗憾。

大学读中文系,读书量虽然增加,但大多是消遣性阅读,缺乏深刻影响自己的“根本书籍”。

觉醒与精进,专业发展的取经之旅

1999年,刚参加工作的我到一所民办高中教语文。本来职业与读书密切相关,而且还兼任校报主编,但除了读一些语文教学杂志,几乎没有读过其他书。

究其原因,一是工作繁忙,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书籍,三是周围主要是退休教师和刚入职的年轻人。所以,在阅读上既没人指导,也没有学习的榜样。几年后,专业阅读匮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育教学遭遇“天花板”,既不知道如何做,也不知道学什么。久而久之,职业倦怠潜滋暗长。

还好,在生命还有可塑性的而立之年,偶然加入了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幸运地开启了专业学习。新教育实验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理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

开启专业交往,在学术大咖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个选择不仅促进了专业发展,而且影响了我之后的职业道路,乃至改变了人生轨迹:从中学教师转变为大学教师,如今又脱产攻读博士。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个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学科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要采用知性阅读的方法啃读“根本书籍”。知性阅读相对感性阅读,强调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我啃读的第一本“根本书籍”是《人间词话》,旨在提升诗歌解读能力。我逐条逐句逐字批注,不仅批注王国维的原句,还批注后人对原句的注解。王国维对诗词的评价一针见血、言简意赅,我把涉及的诗词全部找出并独立翻译,细细品味。坚持每天批注啃读,两周一次听讲师授课,用半年的时间啃读完这本书。

经过这样“敲骨吸髓式”的阅读,我对这本书基本了然于胸。后来,围绕这本书又读了相关书籍——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王富仁的《古老的回声》,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等。这就是研究性阅读和主题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凡是要研究一个新的领域,我都是先购买十几本相关书籍,集中研读,基本就能把握其要旨了。

2010年至2012年,我开始在新网师讲授语文研课课程,对我影响较大的另一本“根本书籍”是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我认为这是研究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面世之前,语文公开课和日常教研主要聚焦于教学方法,即“怎么教”,至于“教什么”大多默认照搬教学参考书。即使有一些名师对文本分析进行了突破,但很少上升到学理的程度将问题讲透彻。这本书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体划分类型的习惯思维,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框架,为语文教育研究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研读这本书后有一个感慨:读书要读一流书,不要读二流书;要知晓本专业顶尖专家是谁,精读其代表作。

书籍会指导你的下一步阅读,溯源而上,顺藤摸瓜,一路就读到哲学上了。《苏菲的世界》是非常好的哲学启蒙书,这本书对我的价值主要是粗线条地了解西方哲学史,为理解其他书提供了一个背景和框架。

围绕这本书,我又阅读了一系列哲学书籍,如《中国哲学简史》《哲学的邀请》《西方哲学史》《哲学导论》《大问题》等。带领大学生在农村实习支教时,我组织团队教师共读了《苏菲的世界》。2017年暑期,我带20多名中小学生共读这本书,每天6小时,连续读了20天,孩子们读得兴致盎然,颠覆了我对中小学生阅读潜力的理解。

实践与运用,黎村苗寨中的精神翩舞

2010年,我带领大学生深入海南省五指山市实习支教。大学生初出茅庐,有热情但无经验,有专业知识但缺乏教育方法,于是,我们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作为共读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既拥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又有长达30年漫长而扎实的实践。他用饱含激情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案例把育人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一一描述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挥了独特作用:既是启发、鼓舞我的“启明星”和“加油站”,又是我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的“百宝箱”和“教科书”。如果不是因为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我可能只是像对待常规工作一样停留于把工作做了、不出安全事故的层面,但那时我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一边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教学,一边随时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些文字后来成了我出版的第一本书——《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

支教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于是又选择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来共读。这本书提供的不是零碎的技巧,而是终身受用的原则: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原则后面又包含着一套深刻的价值观。比如,要事第一就是要首先完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而不是忙碌于“紧急而不重要”的事中。所以,它不单是改变行动,而是塑造新的观念。其实,观念的革新才是行为持续改变的条件。

讲授与求知,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学科知识占50%,专业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历史、地理、管理、经济等)占20%。这种知识结构,潜在地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在研读了不少学科书籍后,要想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就要读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于是,我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开始阅读,即费曼学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或讲述你要学习的概念。用朋友的话来说,就是“输出倒逼输入”。

2013年至2017年,我在新网师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讲授的书籍是《儿童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作者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曾经与弗洛伊德一起学习、工作。这本书主要围绕“自卑与超越”这一主题,分析了自卑产生的原因,消极因素和积极作用,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洞见,对于理解自我、理解儿童有极高的价值。

一开始讲解这本书,我基本是复述原来讲师的讲稿。讲完一次,觉得不通透,继续讲。前后讲了4年,直到第四次讲授时,才犹如“桶底子脱落”,哗啦一下贯通。自此以后,“自卑与超越”“影响儿童成长的不是环境,而是儿童对环境的个体性理解”“人格的统一性”等概念、命题化为潜意识,成为我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自动化工具。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关于教育的经典著述,全书每个篇章都是精品,可谓字字珠玑,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有4点:一是教育目的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二是课程观,“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统一于生活的整体,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对科目之间相互对立”。三是知识观,“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四是认知节奏论,智力发展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循环上升的周期性过程。只有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

《教育人类学》是一本弥漫存在哲学的教育经典书。作者博尔诺夫是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他长期跟着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听课学习。博尔诺夫特别重视人的存在问题、人的生命问题,他把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思想与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熔铸出自己的教育主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最大闪光点。

博尔诺夫认为生命发展的连续性是偶然的,非连续性才是生命的本质,进而他敏锐地认识到普遍流行的“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的观点是不完善的,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为此他用“危机”“遭遇”“唤醒”“告诫”等一系列鲜活的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博尔诺夫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生来就是有缺陷的,但人通过接受教育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

借助哲人的智慧,我们方能拨开词语、概念、假象、谎言、纷争交织而成的层层迷雾,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距离来凝神领悟教育的真谛与生命的本质。在新网师一直讲了三四年,终于通透。3个课程的讲义结集出版为我的第二本书——《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

寻找与回归,以教育为此生之使命

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翼,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没有好的专业发展,要真正实现职业认同是很困难的;同时,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好的职业认同,没有理想,没有激情,很难达到专业发展,二者互为前提。

在新教育实验浸润10年,受朱永新、李镇西等名师的指引和感召,越来越痴迷于阅读,其中影响我最深的是《新教育年度主报告》。这本书是朱永新2003年至2013年历届新教育年度研讨会上所作主题报告的结集出版,是新教育共同体10余年来丰富经验的集中呈现。

从2009年加入新网师以来,我就特别关注收藏每年的年度报告,至今仍然记得初读时的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犹如在重重迷雾中突然投射的一束光,照亮前行之路。学习这本书,我的收获主要有5点:一是进行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构筑共同体的实践和探索,二是掌握了六个维度和三重境界的新教育理想课堂,三是明晰了教师成长的方法和策略,四是明白了学校文化的使命和意义,五是领会了缔造完美教室的意义和构建。

我把年度主报告中的理论运用到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中,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的价值和巨大的力量。只要掌握了理论的精髓,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果不掌握理论,机械模仿,往往会沦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在不断阅读中,理解教育,也在理解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切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还有一本对我影响很深的书是《批判性思维工具》,它是我所见到的批判性思维类书籍中最好的一本。

应试教育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的潜意识,如盲从权威、懒于思考、缺乏理性、等待标准答案等。荣格说:“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影响着你的生活,然后你说那是命运。”通过学习批判性思维,理解自己的潜意识,有助于增强理性认识,有助于理解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学习这本书对我有两大影响:一是增强了元认知能力,开始警惕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思维,避免非理性思维;二是增强了逻辑分析能力,有助于分辨日常思维中的逻辑漏洞。

如今,继续在苏州大学求知学习,教师教育成为我博士攻读的领域。我的书桌上放着《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书籍。我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也需要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理解教育,理解教师成长。

若干年后,又会有哪些书成为我生命中的10本“根本书籍”呢?

(郝晓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常春藤读书会会长,出版《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等著作。)

十本书书单: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王国维 著

周锡山 编校

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斯坦·贾德 著

萧宝森 译

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美〕史蒂芬·柯维 著

高新勇 王亦兵 葛雪蕾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

《儿童的人格教育》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彭正梅 彭莉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著

庄莲平 王立中 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

《教育人类学》

〔德〕博尔诺夫 著

李其龙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朱永新 编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批判性思维工具》

〔美〕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 著

侯玉波 姜佟琳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23日第8版

作者:郝晓东

(0)

相关推荐

  • 听课随记

    经常在学校听课,就常常会在自己的听课记录里写下自己的所思.这些思想的片短连结起来看,也有点意思.于是,把有些内容整理如下: 好的课堂应该是安静的课堂,只有在安静的氛围里,我们才会沉下心来,才会深入思考 ...

  • 史上最大规模的生命灭绝事件,可能是因为它!

    约2.5亿年前 地球上曾发生史上最大规模的 生命灭绝事件 超过90%的海洋生物 和70%的陆地生物消失 主流观点认为 这与西伯利亚"超级火山"喷发相关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沈延 ...

  • 你的阅读史五佳是什么?​​​​

    你的阅读史五佳是什么?​​​​

  • 男神陆毅的幸运成名史,和他生命中无比挚爱的一个女人

    娱乐圈的偶像男神有很多,而陆毅则从小就是时代的宠儿. 长得好看,多才多艺,伯乐不断,学业顺利,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可以说,陆毅这一生都是幸运和幸福的. 最主要的是,除了天生的好运,陆毅也是一个 ...

  • 【美文选粹】史光荣丨 高于生命的使命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史光荣:1965年3月生于山西汤都亳城,现供职于垣曲县经信局,喜好文学,屡有习作在<作家在线 ...

  • 史铁生:生命需要被欣赏

    文|史铁生 为什么往事,总在那儿强烈地呼唤着,要我把它们写出来呢? 为了欣赏.人需要欣赏,生命需要被欣赏.就像我们需要欣赏我们的爱人,就像我们又需要被爱人欣赏. 重现往事,并非只是为了从消失中把它们拯 ...

  • 简政珍 ◎ 诗歌史的视野与生命感

    撰写具有影响力有说服力的诗史,需要丰沛的学养以及出类拔萃的才气.学养支撑数据的判读与运用.思维的缜密与宏观,才气透显撰写者对诗作细致的体会与阅读.郑慧如的<台湾现代诗史>就是这样一本巨著, ...

  • 马金莲:一个人的阅读史 | 西海固女作家专辑

    一个人的阅读史 马金莲 我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 因为八十年代初的西海固乡村实在不怎么重视教育,而且小学校离家很远,我七岁时候跟在那些大孩子身后去学校糊里糊涂混了一学期就病倒了,等我正式走进学校已经 ...

  • 学霸题库|2021备考文言文阅读史记系列专练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 ...

  • 私人阅读史|《第三次浪潮》:故事开始了

    <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12月第1版 "人类的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不过是刚刚开始." 说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