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领导,如何做决策?(细读)

老孔按:

领导与决断,是共生关系。供各位同志参阅。

------------一条分界线------------

1、适当标新立异,戒墨守成规。

举个例子:有个老城,古迹不少,交通拥堵,游客很多。如果拆迁,花费巨大;如果不拆,民怨沸腾。汇报上来后,常务副市长很熟悉该地,说:“城两边不是都有个高地么,架个‘空中玻璃走廊’吧,注意安全……”

结果不仅解决了交通拥堵,还多了一处古城景观,还可以收费。手下们至今说来,津津乐道,服气的一塌糊涂。

2、要博采众议,戒主观武断。

决断就其形式来看,是领导者个人的决心。但从决断的内容和过程来看,除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外,应尽量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博采众家之长,以弥补自己知识和经验的欠缺,使自己定下的决心更加正确。

决断过程中的博采众论,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一般说来,当你回答下属请示的时候,只须在他提出的几个方案中进行选择,比较其得失正误,从中作出最佳抉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下属请示某些经常遇到或必须马上处理的问题时,是没有方案的,这时就要共同商量解决。

在决断过程中,千万不能主观武断。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和适用范围有限,而领导处理的问题又是无限的。常犯的错误:一是只注意自己可能成功的一面,而忽略可能失败的一面;二是只见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三是只注意自己的主观意见,而忽视他人的意见。

这其中,还有各方潜在利益的问题:有的是下属推卸难题,有的可能涉及背后领导的纷争,还有的可能有些私货夹杂。用利益的方法分析问题,就会很明朗。一般情况下,汇报的人其实有自己答案的,只是让领导选择而已。这时候就看大家是不是一条心了,尤其是级别比较低的同志,一定要注意统战。

3、要顺势而断,戒逆理而为。

古人说:“智者顺势而谋”,“因势而动”。这里说的“势”,是指事物的情势、发展趋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就是说在决断时,要顺应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

诸葛亮对孟获为什么要七擒七纵呢?那时中原人称两湖、两广少数民族为蛮夷,由于历史原因,蛮夷人对中原人怀有戒心和仇恨。诸葛亮深知“征人必征心”的道理,在与孟获交战中,不单单为追求军事上的胜利而杀了孟获,七擒七纵,使孟深受教育,感恩戴德。反之,和杀孟获,势必引起蛮夷的仇恨和抵抗,导致刘备南北受敌,不得安宁。

七擒七纵,就是顺应当时的形势,顺应交战双方的心理规律,使孟俯首称臣,达到刘备称雄西蜀的目的。可见,顺势而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逆理而为必然会失败。

4、要是非分明,戒模棱两可。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的智慧,表现在回答部属问题时,能肯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对事物的理解上,入木三分,精辟深刻。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者是非不明,并非因为水平不行,而是因为私心太重,怕担责任。

在回答下属请示时,显得很客气,很谦虚,而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可左可右。对下属的意见,说这也不错,那也可以,“你考虑的有道理,但也还有些不足,你回去再整一整,有道理你就做,道理不足就看看”等等。或者说:“你看着办吧,”使下属无所适从。这种决断虽然找不出什么错误,但不管用。

不过,偶尔的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有意为之的。如果总是这样,会透支领导的威信和影响力,会被下面认为无能,后遗症很多。

5、要断之在独,戒疑虑重重。

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自己缜密的思考,作出独立的决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拿得起、放得下。特别是在集体讨论重要问题时,主要领导者要分析综合,善于作决断。这需要,一是要有智慧,二是要有勇气。对大多数领导来说,难题不在智慧和才能上,而在于是否有勇气、有魄力。

断之要独和独断专行,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决断之前是否有相关民意调查;不要疑虑重重,是说领导者在决断时要坚决果断,敢于拍板。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但这不同于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这里有三种情况:

一是在决断时看起来想得很周到,各种细微末节全都考虑到了,然而在翻来覆去的考虑当中,把关键的,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淹没了,冲淡了,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是在决断时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往往坐失良机,追悔莫及。

三是在决断时主意不定,反复无常,不但使下属无所适从,而且祸害无穷。所以,在决断时,该拍板的时候一定要果断拍板。

6、要顾大抓本,戒琐碎过细。

领导者要抓住那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东西。顾大抓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抓大事,不要婆婆妈妈地,什么事情都想抓,都想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都抓,什么都管,就会造成大事抓不住,小事抓不完,手下还不高兴。二是当领导必须有超脱的风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提高领导艺术。这里面涉及大量实例,为什么乡镇的兄弟、当过县长书记的朋友们牛,就是处理的多,啥都见过了。所以需要勇于尝试,别怕错。

7、要深思熟虑,戒草率匆忙。

要尽量做到深思熟虑,标志就是看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是否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谋中的深思还应该和断中的缓处结合起来,处理问题要果断、迅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果断、迅速不等于草率、匆忙。在很多情况下,采取缓处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方法。

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中,有一个“冷处理”方法,实际上就是缓处。缓处有几个好处:

一是避免矛盾激化。如属下发生严重过失,心理非常恐慌时,就要进行冷处理,过急就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程度或改变问题性质。

二是等待时机成熟。有的问题,当时处理条件不够具备,处理完了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可采取缓处的办法,以等待时机成熟。

三是有利于把事情办得更好。缓处能够给领导者留有充分考虑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把问题想得更细更周到些,避免某此失误,以便问题处理的更圆满。

不要草率匆忙,是说处理问题时要冷静,要考虑周密,不要急躁,不要盲目蛮干。“忙中有错”,人处在激情状态下,思维的容量变窄了,思维的深度远远不够,“宁静以致远”,沉着冷静才会深谋远虑,就是这个道理。

8、要善择时机,戒过迟失机。

机会对一个决断者来说十分重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领导者的聪明,不在懂得灵活使用兵力的重要,而在按照具体情况,善于及时地实行分散、集中和转移兵力。种善观风色和善择时机的聪明,是不容易的,惟苦虚研究,勤于考察和思索的人们可以获得”。在选择时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持重待机。要决断某件事,一定要认真研究该事件的各个要素,在诸多矛盾当中把握主要矛盾,再在影响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把握住主要矛盾方面。掌握了这些情况以后,还要看解决该事件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条件不具备时,一定要慎重从事,不要匆忙决断,可采取等待时机的办法,至少要等到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条件已成熟。

二是要当机立断。条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或者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出现了良好的时机,就要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作出果断处置。错失良机,反而把事情搞得更难处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三是要随机应变。需要决断的事情,其主客观条件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已经决断了的事情,也可能在执行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时候,要求我们随着时机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处置。

9、要留有余地,戒处置过头。

在决断时,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要满打满算。因为情况不明、判断不准或可能情况会发生了某些变化,需要进行某些修正或更改。留有余地,修正起来较容易,否则更改或修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注意决断时不要过头。

10、要权衡利弊,戒好大喜功。

领导者在权衡利弊时要做到:一是一定要保持清楚的头脑,做到情况明、事实清,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二是不以个人好恶作决断,不做一厢情愿的事,不搞好大喜功;三是要抛开私心杂念,不得以个人得失论危害,不凭个人利益作决断。人都会有私念的,这时候就是看算大账还是算小账了?威胁到自己领导地位的私利,都是不合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