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脉学各论之滑、涩、虚、实

编辑:独孤安 医学小白的成长日记 3天前

滑脉

(一)脉象

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二)相类脉

滑与数,皆往来流利。但滑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前却。前是前进,却是后退。进而复却,如珠之滚动。数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急迫,而滚动之感不著。

(三)脉理与主病

1、常脉

(1)平人见滑脉,乃气血旺盛。

(2)肾之平脉沉而软滑。以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聚于肾而藏之。精血同源,肾之精血充盛脉乃滑。又肾脉沉,乃封藏之象;滑为阳,乃火潜水中,故肾脉沉而软滑为平。

(3)孕妇聚血以养胎,故血盛而滑。

2、病脉

(1)邪阻:滑为邪盛有余之脉。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滑则为实。”

可以导致滑脉的邪气很广,热盛、水蓄、血结、气壅、痰饮、食积等皆可致滑。如《伤寒论》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言热盛致滑。《伤寒论》256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此言宿食致滑。《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沉滑相搏,血结胞中。”此言血结致滑。《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曰:“滑则为气。”此言气壅而滑。《伤寒论》138条:“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言痰热致滑。以上皆为邪实而致脉滑。

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脉可滑。此滑必按之有力。

(2)正虚脉滑:正虚者,脉本不当滑。气血已亏,鼓荡乏力,脉何由滑也。所以张路玉说:“滑脉无无力之象,无虚寒之理。”但是当正气虚衰较重,不能内固而外泄时;或正虚贼火内炽时,脉亦可滑。如《脉学辑要》云:“然虚家有反见滑脉者,乃元气外泄之候。”《脉理求真》亦曰:“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脉见滑利者有之。”此滑当按之无力。临床因正虚而脉滑者,常见脾虚生痰者,亦滑而无力,或缓滑不任重按。

若脉滑实坚搏弹指,乏和缓之象,乃胃气败如真心脉,“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此为真脏脉,乃大虚之象,不得误认为实脉。

涩脉

(一)脉象

关于涩脉的脉象,较难把握。历代都加了很多限定词,列举了很多比喻。本想把涩脉说得更明确,反倒滋生出许多冗词蔓语,使涩脉模糊难识。

涩脉的本意是往来涩滞,正如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王叔和改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提出了涩脉的五个条件,即细、迟、止、散、往来难。后世多宗此说,如《脉诀汇辨》曰:“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也就是说。涩脉必须具备迟、细、短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李濒湖曰:“参伍不调名曰涩。”在细、迟、短三个条件上,又加上了至数不齐的“参伍不调”。又曰:“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砂容易散。”在细迟短止的四个条件上,又加上了散与虚软无力。综合起来,涩脉的条件是细、迟、短、止、散、虚、往来难七个要素。可是《素问·调经论》载:“其脉盛大以涩”由句意可知,此涩绝非指尺肤之涩,而是言脉象之涩。涩脉与盛大脉并见,既然盛大,就不会细短,涩脉的条件起码三缺二。可见,短细并非涩脉的必备条件。《灵枢》胀论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难经》58难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涩当细迟短且无力,而盛紧坚大皆长大有力之脉,何能与涩并见?《伤寒论》363条云:“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涩兼迟,当一息三至,何能与数并见不悖?《伤寒论》274条:“阳微阴涩而长者”。涩脉当短,何以与长并存,涩脉的细、迟、短、散、虚与上述的数、长、盛大、坚、紧是不可能并见的。可见,涩脉未必细、散、虚。

后世医家又提出:“参伍不调名曰涩”,参伍不调,医家多解为三五不调,中有歇止。肺之平脉多浮短而涩,若果有歇止,且三五不调,脉律如此紊乱,肯定不是正常脉,焉能称为平脉?再者,涩脉亦有寸涩、关涩、尺涩之分部,脉本一气相贯,岂能寸脉三五不调,而关尺脉律整齐?所以,涩脉不当有歇止。

“参伍”一词见于《内经》有二:《素问·三部九候论》:“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死。”《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参伍”,《说文解字》段注:“凡言参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据《内经》两处用“参伍”一词的意思,是参校类比以推求的意思。“参伍不调”,是指经过参校类比、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把“参伍”当作“三五”的大写,直译成“三五”已谬;而且《内经》两句原文,并没有三五不调的含义,再衍生出歇止的意思,其谬再矣。参伍不调,《内经》中从未指涩脉而言。至于那位先生首先发明的“参伍不调名曰涩”,尚无确据,后人随之敷衍出涩脉“三五不调,中有歇止”的错误,人云亦云,谬误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涩脉当无迟、细、短、散、虚、止这些条件,仅剩下“往来蹇涩”这惟一的特征了。

“往来蹇涩”,若指脉的来去皆艰难,这与迟脉的往来迟慢是一个意思,迟涩二脉就无分别,而是一种脉象。所以,“往来蹇涩”,不是指脉的来去艰难迟慢,而是指脉搏起之振幅小这是由于气血滞涩,或气血虚衰,不能畅达以鼓荡充盈血脉而形成的脉象。笔者临床即以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判断涩脉的惟一特征。无论脉体大细长短,脉力有力无力,脉律齐与不齐,脉率或数或迟,只要脉来搏起之振幅小,就是涩脉。此亦即往来蹇涩之意。

(二)脉理与主病

涩脉振幅小,因于气血鼓搏不利所致。气血鼓搏不利的原因,无非是气血虚而鼓搏无力;或气血为邪所阻,不能畅达以鼓搏于脉,致脉幅小而为涩。

1、气血虚而涩 血虚可致脉涩,故涩脉主精亏血少。对此,诸医家均无异议。精血同源,血少无以充盈血脉,故脉来蹇涩。因于血少,故见心痛、怔忡、经闭、艰嗣等。

对于涩主气虚,众医家皆非之。因《内经》云:“涩者阳气有余也。”历代医家多宗此说,认为涩为多气。如《脉经》云:“脉涩者少血多气。”《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气”。《诊家枢要》:“涩为气多血少之候。”《脉确》:“涩脉血少气有余。”果若血少气有余,则鼓荡有力,脉当见浮、芤、革、虚等,而不会出现涩脉,这似乎与《内经》原文相悖。实则《内经》所指的阳气有余,是指气滞而言。如《外科精义》曰:“脉涩则气涩也。”《脉学辑要》曰:“又有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而脉涩者。”《脉学阐微》亦云:“涩脉多见于情志不遂,血运郁涩所致。”至于涩主气虚,仅有少数医家论及。如《景岳全书》云:“涩为阴脉,为气血俱虚之候。”《脉理求真》曰:“涩为气血俱虚之候”。由此可见,气血虚,无力鼓搏于脉,致脉之搏幅小而形成涩脉。因虚而涩者,当按之无力。

2、邪阻气机不畅而脉涩 邪阻气机不畅,气血不能畅达以鼓搏血脉,致脉幅小而形成涩脉。起到阻滞作用的邪气,主要为外邪所客、气滞、血瘀、寒盛、热邪、食积等。如《伤寒论》48条:“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此涩,即表邪郁遏使营卫不畅,阳气拂郁不得发越而致涩。《脉理求真》曰“然亦须分寒涩、枯涩、热涩之殊耳。”指出涩脉可因寒客、阳虚、阴血枯涸、热邪壅塞所致。《脉学辑要》云“食痰胶固中外,… 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皆可致涩。

正虚之涩,脉涩而无力,邪阻之涩,脉涩而有力。恰如《脉学辑要》所说:“脉涩者,宜甄别脉力之有无,以定其虚实耳。”

虚脉

(一)脉象

《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这里指出了虚脉的组成有四个要素,即浮、迟、大、空。后世医家多宗此说。

古代对虚脉的描述,只有一个要素,即按之无力,并不含有浮、迟、大的意思。《素问示从容论》:“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素问·刺疟篇》:“疟证脉大虚。”《素问·五脏生成篇》:“黄脉之至也,大而虚。”《内经》是把浮、大、缓作为虚脉的兼脉,则知虚脉本身并不具备浮、大、缓的特征。再者,《金匮要略·虚劳篇》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将虚与大对举并论,则知虚未必大。《金匮要略·血痹篇》曰:“脉极虚芤迟。”迟鸡虚之兼脉,知迟非虚脉固有之特征。所以,虚脉的主要特征就是按之无力,至于浮否、迟否、大否,都不是虚脉本身固有的要素。

(二)相类脉

虚脉的主要特征就是按之无力。与此相似的脉象尚有浮、芤、革、散、微、弱、濡,须加以鉴别。

1、虚与浮 浮脉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其不足,仅与浮取相比较而言,并非按之无力。而虚脉是按之无力。

2、虚与芤 芤脉浮大中空有两边。其中空,按之有陡然空豁之感。虚脉虽按之无力,尚未致空豁。

3、虚与革 革脉形如按鼓皮,浮取时浮大有力,有如鼓皮绷紧之感,但按之豁然,有出无入。虚脉浮取力不足,不似革脉之浮大有力按之力益减,尚未至革脉之空豁。

4、虚与散 散脉浮大极无力,散漫无拘,脉之边际模糊,如杨花散落之飘忽轻虚,踪迹不定。虚脉虽浮无力,然脉之边际尚清,且无力之程度无散脉之甚。

5、虚与微 微脉浮细无力,其细与无力程度,皆甚于虚脉。

6、虚与弱 弱脉沉弱无力,不见于浮位,其细与无力程度,亦皆甚于虚脉。

7、虚与濡 多数脉书皆以浮而柔细称作濡。笔者认为,濡脉就是软脉,非必兼浮细。其软,亦是脉力不足,但不似虚脉无力之甚。若糯果为浮而柔细,则与微脉只是细与无力的程度略有差异,临床上二者难以区分,迳可视为一种脉象。

(三)脉理与主病

虚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脉,因脉以虚实为纲,脉虚则正虚。

虚脉主正气虚。凡阴阳气血亏虚,皆可形成虚脉。阳气虚,血脉搏击无力,则脉虚。阴血虚者,不能内守而阳气浮;阴血不能充盈血脉而脉不任重按,致成虚脉。临床凡见到虚脉,肯定是正气虚衰无疑,至于究竟为阳虚、气虚,抑或阴虚、血虚,则要结合兼脉以及神、色、舌、症等综合判断。

实脉

(一)脉象

典型的实脉,是浮中沉皆大而长,搏指有力。但有些实脉并不很典型。或浮取时不著,而中取、沉取时大而有力或脉大而有力并不长;或浮中沉皆有力,但不甚大。凡此,皆可称为实脉。所以,实脉的主要特征是大而有力,至于浮与长,不是主要特征。

(二)相类脉

实脉的主要特点是大而有力。与此相类的脉有沉、牢、洪。

1、实与沉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内刚外柔,不似实脉之三候皆大而有力,即使沉取时较有力,亦不如实脉之大而有力。

2、实与牢 牢脉位沉而实大弦长,浮中不见。牢脉亦可称沉实脉。

3、实与洪 洪脉来盛去衰,似波澜涌起,虽浮大,但按之稍减,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有力。

4、实与长 长脉过于本位,迢迢悠扬,如揭长竿之末梢,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若长脉太过,长大而坚搏,亦即实脉。

(三)脉理与主病

1、邪实 实脉主实证。邪气亢盛,正气奋与邪搏,鼓荡气血,故见实脉

(1)外感:外感六淫,邪气亢盛,正与邪搏,脉可实。或六淫化火,三焦热盛,搏击气血,鼓荡血脉而脉实。治当清热泻火,或通腑逐热,或发汗祛邪,皆宗“实者泻之”之法以逐邪为务。

(2)内伤:内伤杂病中常可见实脉,这种实脉就比较复杂。若脉实、舌红苔黄,确有热象可据者,属火热亢盛之实证,当清热泻火。若脉实而舌不老红、苔不老黄,无热象可凭者,因于痰浊、血瘀、食积等,邪气阻隔于里,气机逆乱,正气奋力与邪相搏,气血激荡而脉实。亦可见于肝气横逆,气逆则血逆,气血奔涌,鼓荡血脉而脉实。

2、正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实脉反主虚证。如胃气衰竭,真气外泄,脉见强劲搏指,失却冲和之象,可见实脉。如《伤寒论》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时实脉,并非实证,乃胃气衰败,万万不可误予攻伐。

冲气上逆而脉实。张锡纯认为:“八脉以冲为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肾少阴经。”当胃虚不固,或肾虚不摄时,冲气上逆,干于气血,脉可实大。张氏曰:“脉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治当培元佐以镇摄。

(0)

相关推荐

  • 脉诊笔记(二二)

    虚脉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不浮大似慈葱.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为脉紧张度减弱,脉管充盈度不足.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血 ...

  • 如何学习经方:从《经方实验录》读书笔记分享学经方的心得

    昨日于本地书店购得<经方实验录>(曹颖甫着,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与<经方100首>(黄煌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2006年1月第一版).<经 ...

  • 《游戏学》读书笔记(北大网研中心)

    《游戏学》读书笔记(北大网研中心)

  • 学招术 成高手--《跃迁》读书笔记

    [缘起]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自己就是个标题党,而且爱玩见词思义的游戏. 自以为<跃迁>无非是量变引发质变.重在坚持.厚积薄发的老生常谈. 因此,将这本书一再错过. 直到看到副标题&quo ...

  • 王云霄脉学笔记之《金匮要略》七言记忆法

    <金匮要略>七言记忆法(一) 痉病外邪阻经络,内兼伤津又亡液. 柔痉栝蒌桂枝方,欲作刚痉葛根汤. 刚痉邪入阳明里,急下存阴大承气. 寒湿在表身烦痛,不可火攻麻黄术. 风湿在表日晡热,麻杏苡 ...

  • * 脉学笔记

    李小荣脉学笔记1:脉诊史略(一) 脉诊的历史源远流长,她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逐渐出现,又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经历了起源.成长.成熟定型.发展诸阶段.成为中医学极其重要的诊法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体 ...

  • 云霄脉学笔记---【黄煌:中医十大类方方证】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 ...

  • 云霄脉学笔记:温兴韬—我的经方之路

    温兴韬-我的经方之路 导读自己有限的识见里,该作者的经验在当代应该是最具榜样性的,他有别于那些一味的颂扬和拔高的论调,也有别于那些陈陈相因的庸众,在平实中显珍贵,在挫折中见真知,甚得经方之三味也.作者 ...

  • 云霄脉学笔记--经方心得笔记一句诀!(精简版)

    柴胡脸,半夏眼,麻黄皮肤,桂枝舌 咽喉不适加大半夏用量20g 食管反流也属口腔.胃粘膜.痔疮等一类粘膜疾病. 吃3停2天,其意义不仅是给你一种吃药方式,更是要让你自己也有这种生活态度. 身高像个男人,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4--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的情况,寸脉微浮,尺脉沉弱,可以因势利导用...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4: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这一条介绍胸中有痰用吐法治疗的情况 病如桂枝证, 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