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秋 ‖ 读书中的略读
读书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这里先谈略读。
略读要博采群书,浏览涉猎,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识面,摸索门径。首先要熟悉古今各种工具书:(1)字书:包括字典,词典,从《说文解字》《尔雅》到《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2)类书: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到清人的《渊鉴类函》《子史精精华)》等;(3)韵书:从《广韵》《集韵》到清人的《音韵阐微》等。至于清人的《佩文韵府》,虽然按韵编次,并非韵书;《骈字类编》,虽然按类编次,并非类书;所辑都是词语、典故,应归于词典一类。(4)目录:从《汉书·艺文志》和以后的各史经籍志、艺文志、各公私书目到清人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等。对这四种书,须各自了解其内容、体例,有何用处,如何用法,以备需要时查检。于各书的序言和凡例,都不可忽略,应先阅读明白,然后使用。
其次是对一些大部头的常用书,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十通之类,一时难于尽读,而又要不断地翻检,这就必须先了解其特点和内容形式,才能知道如何阅读和征引。象《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主,保存的史料最多;《公羊传》与《谷梁传》都着重在解说经文。阐明其书法义例,而两家的师承授受,又各有渊源。考事实应查《左传》;讲书法,应取《公》《谷》,而辨析其异同。《诗经》有汉毛亨的传、郑玄的笺、唐孔颖达的疏、陆德明的释文,皆于正文之外,连排小字,必须一一分别,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注。又《史记》有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共三家注;其中的《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为汉褚少孙(即褚先生)所补,《三皇本纪》为司马贞所补,皆非司马迁作;俱不容混为一谈。今本《后汉书》纪传部分,为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其自《律历》至《舆服》等八志,出自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梁刘昭注;乃两书合并之本。按时代排列,《晋书》在《宋书》前,但《宋书》为梁沈约撰,对成书年代,比唐人所修《晋书》要早得多。在二十五史中,只《魏书》有《官氏志》和《释老志》,《官氏志》兼载职官与氏族,《释老志》专记佛道两教事,志目皆出首创。
了解这些,就能心中有数,明于去取;而这些常识,正是由平日的浏览涉猎中得来。经常翻阅上述的工具书和常用书两大类书籍,应该算作略读的一部分,至于就某一本专书说,则略读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时代、主要内容,篇目体例等。有个概括的印象,着重了解其有何用处即可。例如把《颜氏家训》翻阅.一遍,北齐颜之推撰,自“序致”“教子”到“杂艺”、“终制”,共分二十篇。虽标家训之名,以教诫子弟为主,但涉及的范围较广,于古代的典制、风习、轶闻、遗事,无所不包,夹叙夹议,文笔亦较通畅。所谈处世、治学之道,足资启发。其“勉学”“文章”“书证”“音辞”“杂艺”诸篇,尤多可取,对读书、撰文以及研究古代的文字训诂,都有参考价值。
有这样一个初步印象,就算达到了略读的目的。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若是读小说,戏曲,只要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即可,于其篇章结构,用词、造语、表现手法等等,无须研求。前面提到的梁元帝,少日随意自读史书,一天二十卷,并无老师传受,有的字不认识,有的话不理解,还是不知厌倦地读下去(见《颜氏家训·勉学》)。略读的目的在于博览,不能碰障碍即停,梁元帝是明白这个意思的。
作者简介:刘叶秋(1917---1988),北京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著名学者,辞书学与笔记小说研究专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是《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历代笔记概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笔记略丛》《古典小说论丛》《孔尚任诗和桃花扇》《学海纷葩录》《类书简说》《中国古代的字典》《中国的字典》《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字典史略》等,有的已被大学选为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