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同质化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摘 要:通过对浙江杭州、金华和绍兴三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进行调研,总结出现阶段乡村建设过程中共性的同质化问题主要是——景观同质化、建筑同质化、发展模式同质化和产业同质化,具体表现在景观面貌雷同、城市化设计手法的沿袭、建筑风格多数重复、乡村发展模式的大同小异、片区产业发展类别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并从前期规划与发展层面、建筑与景观层面、文化保护层面、产业发展模式层面和后期组织与投入层面提出综合应对建议,以期为再现乡村浓厚的特色气息、和谐的生活景观提供建设性帮助。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始于2010年,经历了新农村发展阶段、乡村景观美化阶段、乡村振兴阶段。目前,浙江省美丽乡村发展已经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正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提升“四美”目标[1]。在前期发展中,涌现出如安吉余村、杭州绕城村、富阳东梓关村等一系列典型代表,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典型案例。但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乡村发展模式和建设形式千篇一律,乡村本土特色和自然属性的缺失或破坏,乡村资源和优势的浪费等,让很多乡村呈现雷同、套路化、形式化,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1 同质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乡村发展案例,总结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和应对方法。同时,因地制宜地开辟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发展模式,从景观、建筑、产业多层面出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为全国其他省市乡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但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乡村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质化问题。经过调研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同质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景观同质化、建筑同质化、发展模式同质化和产业同质化等。
1.1 景观同质化
乡村建设过程中景观方面的改造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包含植物景观、建筑空间和外立面改造、活动空间、景观构筑物等。在景观方面的雷同最为直接,主要体现在:(1)景观设计手法上,植物景观的设计和搭配形式大多雷同,延续城市设计中的植物群落形式(图1,a-c),花卉品种及其表达形式大多雷同(表1)。各乡村之间发展和管理模式类似,植物景观衰败和杂乱现象成为共性的现象(图1,d-f)。(2)景观色彩上,建筑色彩大都呈现黑白灰色调(图2,a-c),颜色上出现审美疲劳。(3)景观元素上,文化长廊、文化礼堂、村口牌坊(图1,g-i)、景观亭、晒谷场和乡村驿站等景观元素反复出现,表现形式多数相同。
1.2 建筑同质化
(1)建筑形式方面,大部分乡村建筑都参照“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风格进行建设或改造(图2,a-c),盲目抄袭,破坏了自身具有的独特风格,还有很多建筑出现了混搭现象,传统形式的围墙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或乡村内多种建筑形式的组合(图2,d-f)。(2)建筑色彩方面,诸多乡村建筑都呈现黑白灰的色调,也有很多乡村以现代建筑色彩与传统混搭显得有些矛盾(图2,d-f)。
1.3 发展模式同质化
在乡村振兴发展阶段,乡村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发展,但在相互学习改进的过程中,较多乡村出现了发展模式同质化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改善景观环境,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结合特色性观光产业,以达到吸引游客的作用;另一方面重新挖掘当地资源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致富,进一步整治乡村环境。前期成果显著,后期很难具有持续性,而且村民也很难普遍性获益。
1.4 产业同质化
在一些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发展定位,其问题主要体现在:(1)套用成功案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例如,许多乡村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开展山村观光采摘农业,开发花田花海(图3,a-c),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图3,d-f)等,内容大同小异,产业发展失去活力和效益。(2)产业形式雷同,追求快速经济的产业模式,缺乏对地方性第二产业的现代创新。很多乡村投资户大多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摒弃原有的传统地方性特色产业。(3)丢弃最根本的第一产业,追求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诸多乡村忽视乡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很多乡村无法承载众多的人员流动,导致部分地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2 同质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同质化问题最大表现就是盲目跟风、互相抄袭、缺乏特色,同时,渗透在乡村建设的每个层面,通过对杭州、金华、绍兴3个地域乡村调研,主要原因如下:
2.1 本地调查不够深入,区域整体化概念不强
景观的雷同、产业的同步、建筑的复制,多是由于在乡村建设初期,没有很好地认清片区内景观特色的分布,对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缺乏片区内整体的调查与规划。例如,杭州地区天目山周围,各个乡村独立规划发展,缺乏整个天目山镇的整体规划,导致同类型的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泛滥,片区经济竞争压力增加,不利于长久性的发展。
2.2 本土特色挖掘不足,当地民俗文化不自信
盲目跟风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乡村建设者对于当地乡村的优势基础和文化根底认识不清、挖掘不足。例如,金华地区诸多乡村建筑形式主要以黑白灰的民居风格为主,雷同化严重,金华地区并不完全是以传统民居为主,很多乡村也有以青砖、红砖和黄砖石为主的民居,正是认识不足和自信不够,盲目模仿失去特色。
2.3 照搬发展模式,缺乏产业创新
在学习优秀乡村发展模式中,很多只看到表面现成的优秀成果,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及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深入体会,以致于只抓住表层,仅仅学习其现成的产业形式。对于产业的发展定位缺乏探索精神,在产业竞争的大环境之下,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学习产业类型,整合当地资源和文化,进行地方性产业创新。
2.4 乡村群众组成复杂,文化层次差异大,达成共识性难
城市化的加快,导致乡村人才流失。目前,乡村群众的组成较为复杂,很多乡村由于不同的发展情况,其组成人员处于不同的年龄层和文化层,这给乡村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乡村群众的齐心协力,目前很多乡村很难凝聚群众力量,无法将乡村发展推向持久。
2.5 急于求成,注重近期忽视远期
在乡村建设中,不同地域的乡村人民对于乡村建设的要求具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地区的村民只关注眼前的景观改变和环境改善及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和生产目的,急于在短期内取得发展效果,在这样激进的过程中,牺牲了乡村原有传统特色,不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缺少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
3 同质化问题的应对建议
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住宅、村庄等固有物质的舒适、洁净和宜居。同时,表现为村民精神状态上的积极进取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包括乡村建筑风格的选择,当地文化的持久传承等,都离不开村民的持久保障。
3.1 前期挖掘与规划层面
地域特色指的是不同地域范围内的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所构成的各地特有的特征,包括地形景观、气候景观、社会习俗、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一个地区真正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性[2]。所以,在乡村建设中,规划先行,牢牢依据当地条件,加强本底资源调查,不断提升规划科学性,完善上位设计,尊重当地特色,开发特色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竞争局面。
3.2 建筑与景观层面
景观改造是完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乡村景观的表达要素通常包括村落(农家)、农田、道路、河流、植物及其他[3]。在乡村建设中要充分把握这些基本要素,主要措施包括3个层面:(1)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建筑元素,敢于进行新形式的提炼运用,打破成片的“黑白灰”模式。(2)注重生态林地与防护林的修复、生态网络的构建和村落生活空间的绿化[4]。充分运用适应性的乡土植物,种植形式不需要刻意模仿城市景观。(3)不可随意增加或模仿其他乡村景观构筑物,提取具有乡村特色的景观特质,重塑特色乡村的景观面貌[5]。
3.3 文化保护与发展层面
特色是乡村建设的目标,文化的积淀是特色化的基础,乡村文化是地区人民长期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乡村人民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所以,目前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容忽视。首先,对于乡村文化保护要注重前期乡村文化遗产的普查,健全乡村文化保护体系[5]。其次,对于文化发展要注意关注2个层面的文化,一个是传统文化中对于现代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所作用成分,另一个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社会文化。
3.4 产业与发展模式层面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处于混乱的争相阶段,对于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模式,需要从3个层面进行把握:(1)做好片区内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的调查和整合,对片区内进行整体的产业导向规划[6]。(2)产业进行形式创新。地区内自然资源可能有部分的雷同,重新提炼产业的发展方式、主题内容、营销手段等。(3)从传统产业中进行挖掘和再造,利用其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表现形式,将地方特色产业进行转型发展。
3.5 后期的组织和投入层面
乡村长远的发展不能单单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当地乡贤的赞助,需要切实推动村民的主体性。首先,乡村管理层需要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很好地让村民得到真正的收益,带动村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让村民主动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其次,合理安排不同村民的力量和能力,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最后,建立起村民自我管理机制,将村民产业监管和乡村环境的维护交给村民自行处理。
4 结语
对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应对,是我们对前阶段建设的总结和深化过程,同时也为下阶段建设提供思路。“同质化”的现象不断蔓延,产生了视觉审美疲劳、地域文化丧失、产业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同质化”问题的应对,乡村内部需要明确分工、相互协调,从规划、景观、文化、产业、管理等多层面出发,着眼于当地村落地形特点、建筑特色、植物特色、民俗文化和资源优势等因素,尊重原生态,勇于开拓创新,深入挖掘当地优势和特色,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营造乡村“共同美”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