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再害我一次”
当妈妈躺在病床上的时候,郝蕾饰演的40岁的女儿郭建波,悄悄拔掉了氧气管,并且内心极度兴奋。
这是《春潮》电影里出现的一条弹幕。
妈妈纪明岚病倒卧床,郭建波拔掉氧气管不一定是真的——可是,郭建波恨了妈妈40年,恨得咬牙切齿却是真的。她确实盼着妈妈死去。
母爱伟大,却也自带毒刺
都说母爱如山,可是在郭建波这里,这座山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掌掴性侵犯,写民生疾苦,却被妈妈讥讽成“吃着国家的饭,却忘恩负义”;
她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妈妈不管不顾甚至加以嘲笑,最后还是爸爸教她怎么叠卫生纸,安慰她;
知道妈妈不喜欢爸爸的东西,郭建波专门把东西锁起来,妈妈却偏偏把它们烧掉,不给她留一丝念想;
最可怕的控制欲,甚至体现在:明明是郭建波自己的女儿,她偏偏把外孙女抢过来抱走,甚至故意在外孙女面前,说“你妈曾经堕胎杀死你”……
压得人喘不过气起来。
像很多中国式家庭中的家长一样,这种母爱,爱很浓厚,可更加有毒。
郭建波一如很多叛逆期的女孩子一样,处处作对:
趁妈妈在客厅和社区的老姐妹排练的时候,把烟头云淡风轻地点到妈妈刚刚做好的饺子皮上;
把刚刚修好的水管拔了,放一屋子水,只是为了催她们赶紧排练结束,各回各家……
郭建波作为一个女儿,和中国众多子女的心情一样,面对父母的心态复杂幽深,虽然感激恩情,却又夹杂着恨,既渴望被爱,又想逃离;既想保护对方,甚至又消灭让自己抓狂的他们。
有一天,郭建波梦见,可恶的妈妈变成了一只被捆上四肢的羔羊,咩咩地被拖去屠宰场。
这是对妈妈有多大的恨,才会有这样的梦境啊!
知乎上有个热帖常年霸占榜单:“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一个点赞4万的回答是:
“贬损他,不遗余力的贬损他。
吃饭掉粒米,就用筷子打着他的手关节骂:吃饭都不会,猪都比你强。
哪怕是做得好,也要用不屑的语气说:又丑又笨,也就这件事能做的好,还不是什么正经事。”
分分钟让你见识到中国式家庭的残酷。
与原生家庭分离,“背叛”是第一步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中国式家庭不好好说话实录》的文章刷屏,成为一篇现象级报道,就已经说明家庭里有爱,也有阴霾已经成为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共识。
父母之爱,是温情的,却又不单单是温情,它复杂幽深,也包含了很多自私,无助,懦弱甚至自保在里面。
纪明岚,对丈夫嫖娼、露阴癖有恨,她对生活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女儿的身上,就是极其变态的控制欲。
控制女儿的孩子,张罗相亲试图控制女儿的感情,更销毁信封试图控制女儿对爸爸的思念。
所以郭建波才会那么恨她。
从心理学上,纪明岚的这种行为叫做“情感勒索”。
苏珊·福沃德曾经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总结过这种行为的巨大危害性:
它往往发生在最亲近人的身上,吞噬你的心里界限。好一点地,软磨硬泡利用亲情逼迫你上交工资,操纵你生几个孩子,坏一点地,就道德绑架你,稍有不顺心的,就骂你顶撞长辈,骂你狼心狗肺,骂你忘恩负义养出个白眼狼。
由于施害者和受害者往往是家庭成员关系,联系极其紧密,一旦你想反抗这种情感勒索的虐待行为,必然会招来更大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情绪张力。
所以,很多人面对家庭中的情感勒索,是有深深的无力感的。
就像郭建波,她始终害怕和妈妈正面对质,就连对妈妈“罪状”的一系列诉说,都是在妈妈昏迷不醒的时候,自己对着窗外的夜色独白流泪。
可是,事情难就难在这里。
经过研究,能减少情感勒索伤害的关键,就是在精神上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影片中,郭建波的行为虽然看似反叛,但是其实却仍然对母亲深深地仇恨着。
她一些有些幼稚的报复,是因为她还在恨着妈妈;
她刻意夜晚流连在不同男人的床头,不就是对没能得到妈妈的臂弯愤愤不平吗?
她在40岁的年纪,刻意活成一个单亲妈妈,不就是为了让妈妈亲看看着她活得到底有多么惨吗?
即便是恨,也是精神上尚未分离的表现,母女关系仍然处于深深的羁绊之中。
真正的分离,是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基地,不再过深的卷入和母亲的争斗。这很难,却是关键所在。
真正的精神分离,是建立在对早年际遇的理解上
我们胡同里的一个姑娘,她自小到大,经历了爸妈严重的偏心。
小的时候,爸爸常常打她,用皮腰带抽她,那场面完全不亚于《烟雨蒙蒙》中陆振华对依萍的鞭打。
胡同里常常传来她凄惨的叫声。
打她的时候,妈妈在一旁默不作声,甚至妈妈有时也会被爸爸打。
她15岁的时候,被爸爸逼着辍学为弟弟赚翻建新屋的钱,跑到遥远的外省工厂打工。
此后10年,包括过年,她再也没踏进家门一步,胡同里也没有了她的声音。
世界上的父母有很多种。不是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都可以遇到明事理、学识渊博、对孩子一视同仁、不打不骂的爸妈的。
有的父母,真的自带毒素。
在中国日报官微发起的投票中,有5.3万人在投票中, 选择了“父母需要培训”。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成为父母,需要学习了。
可是那些从小被爸妈养育却又寒了心的子女们,又该如何面对父母呢?
郭建波选择了逃避和叛逆,并在母亲离世后庆幸;
胡同里的那个姑娘选择和父母老死不相往来。
更多曾经被父母伤害过的人呢?
我只想说,不是每一对母女关系都要和解,也不是每一对母女关系都能和解,不要强迫自己。
同时我们也可以去试着看到,一个人早年的际遇,往往是一代又一代人早年的际遇。
你以为纪明岚一生下来就是个凶神恶煞、絮絮叨叨的母亲吗?不,她也曾是女儿。
影片中,纪明岚曾在和相好洞房的前一刻,哭着诉说她妈妈的刻薄:
“每个月,我把我的口粮省下来,给妈寄过去。可是我那个可恶的娘,却质问我‘怎么不寄钱过来”
在很多家庭中,这一代人的仇,源于上一代人的伤。
看见这一点,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母亲早年的际遇,了解到这个情感虐待的施害者,当年也是一个受害者。
了解这点,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到底成为一个女儿,成为一个母亲到底意味着什么。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曾说:
“我们尽可能理解自己被早年怎么限定。然后我们就可以离早年越来越远。我们越是理解自己是怎么样忠诚过去的,就越能够背叛。而背叛就是成长。”
去尝试了解上一代的伤痕,也不否认我们这一代所受到的委屈,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和完成和父母的精神分离。
成为一个自由的、和父母对话不再歇斯底里的人,需要从完成和父母的精神分离开始。
因为分离就是自由的开始,背叛是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