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城考古队对陕西省秦汉新城政府储备用地内发现的百余座汉唐墓葬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在发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时,出土颜真卿手书的墓志,墓志中的撰文为颜真卿早年书法,为其38岁所书。据悉,颜真卿是为墓主人元大谦妻罗婉顺所写墓志。而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
少为人知的是,颜真卿有一件留存至今的真迹——《瀛州帖》,与历史上的河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禄山旧将田承嗣就地投降,先后被唐王朝任命为“五州防御使”,含沧州、瀛州,后来升任魏博节度使,统治今天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一带,治所在今天的河北大名。唐代的“节度使”,总缆一地军、民、财、政,父死子继,世袭不断,成为地方叛乱的根源。在安史之乱后,这一体制仍是“尾大不掉”。果然,唐大历十年(775年)四月,田承嗣叛乱,唐代宗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命八位节度使讨伐田承嗣。经过几个月的争战,田承嗣已是强弩之末,十月,昭义节度使李承昭于磁州(今河北磁县)大败田承嗣,并生擒其部将卢子期。一个月后,田承嗣下属的瀛州刺史吴希光大开城门,投降唐王朝。
知道了这段历史,再看颜真卿的《瀛州帖》,就会一目了然:“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刘中使指朝廷派出的中使官刘清潭,奉皇帝之命到瀛州受降,舍利将军王武俊为李承昭部将,擒获了围困磁州的卢子期。当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年六十七岁,距瀛州两千多里,所以自称“海隅之心”,远在海角之意。而连用两个“足慰”,以及帖中“耳”字那长长的竖线条,体现出书写者强烈的兴奋之情。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处了解到,在发掘过程中清理了大量隋唐时期墓葬,其中可确证为元氏家族墓葬共3座,出土墓志四合。这些墓葬均遭早期严重盗扰,墓葬形制均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整体平面似刀形。其中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为五天井,第5过洞两侧有龛,墓葬总长35.8米,深9.5米。墓室内一侧有砖砌棺床,葬具及墓主骨骼无存。随葬品除墓志两合外,出土铜钱、陶灯、塔式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113件(组)。元不器墓为两天井,墓葬总长13.8米,深6.6米。木质单棺,墓主骨骼扰乱严重。随葬品除墓志一合外,见有铜钱、陶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24件(组)。元自觉墓与元大谦夫妇墓形制类同,墓葬总长31.4米,深9.6米。第4、5过洞两侧有龛。墓室内亦见砖砌棺床。随葬品除墓志一合外,见有铜镜、铜盆、铜钱、银带扣、高足银杯、瓷罐、陶人俑、陶动物俑等108件(组)。
根据墓志内容初步研究,元大谦为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孙,历任姚州都督府录事参军、陇州司仓参军、右骁卫长史、绛州龙门县令。卒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开元廿七年(公元739年)迁祔于京兆府咸阳县武安乡肺浮原先塋之侧。罗婉顺,本姓叱罗,鲜卑人,北魏孝文帝时改为罗姓。卒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迁合于夫君旧塋。
想起陕西出土的颜真卿真迹,再看颜真卿的《瀛州帖》与河间之缘,让人感受颇深的,不仅是那豪放雄健的笔划,还有对瀛州收复的喜悦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