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家庭生活
作者:莫小北
听到过关于子女在外的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距离远了,双方的心反而近了,距离过滤掉冲突,牵挂联结彼此;一种认为离得远,说的少,生活交集变小,相互的话题也少了。
两种声音虽然相异,但其实也不矛盾,前者从交流的意义着眼,后者突出了生活的细节,二者的根源是一致的——在这个分化又整合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之间维持平衡的技术,“在各种重要关系之间建立边界,通过标签和符号确立强有力的实践来标明这些边界”。但是这次疫情袭来,把家庭推到了前台,把人们的生活浓缩在了家庭内部。
家庭是地理空间,也是文化规范,是社会组织,也是共同体单位,是利益的联结,也是情感的纽带。自现代化始,先后出现了家庭核心化、孤立化、网络化、个体化、去制度化等判断,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家庭的地位究竟是增强,还是减弱了呢?
在平常,家庭只是我们社会性参与的一部分,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家庭内部的运作被放大,家庭的日常成为个体的生活世界,所以有评论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家庭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家庭成员是每个人渡过这个艰难时刻必不可少的支持来源。”
一方面,家庭的劳动分工变得可见。平素,家务活多由老人和女性操持,他们的付出不被视为工作,价值也被漠视。虽然家务劳动有筹化的提议偶有出现,但源自公私二分的惯性认知或者说符号暴力,家务活的社会价值始终难获认可。在当下,或许你会体验一把如何做饭,或许你被训斥着去做家务,但至少女性或老人的辛勤会被看到、被体会到,从而让我们不再对家务劳作不以为意、视若当然。
另一方面,家庭的情感工作显性化了。当家庭的传统领域大多“外包”给市场、政府和社会,家庭的情感功能凸显(另一个是家庭的风险共同体属性),有评论说,“随着疫情变化,家人之间的关爱与联结,也显得愈发紧密”。这一次,你可能听到更多唠叨而觉得厌烦,也可能为家人绵绵的牵挂所感动。烦的时候,你是选择把这种情绪爆发出来,隐忍下去,还是转移并借故发作?感动的时候,你又以怎样的操作方法来表达?这就构成了家庭生活的情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