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溪最峰庵当代诗文录之《最 峰 寺 记》

编者按:最近发了一组最峰庵(寺)的诗文,为什么最峰庵一此文称庵,彼文又称为寺呢?

“寺”和“庵”寺、庵都是佛教建筑,供奉对象是“佛”和“菩萨”“罗汉”等。寺和庵的主要区别,在于居住群体的不同,寺主要是和尚的居所,而庵则是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因此又叫尼姑庵。寺、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但凡世间之事都有例外。最峰庵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名自牧堂。当时创建时为和尚,应属寺的性质。康熙六十年(1721年)更名最峰庵,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佛像,雍正年间又进行了维修。改名后的最峰庵应为尼姑出家的地方。其后也可能是和尚行佛事的地方,如果是和尚行佛事又可称寺。

绥宁为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地广人稀,又由于历来信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处在深山老林的寺和庵的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寺和庵的出家行佛事人数比较少,大多是民间的信众,往往同一座寺或庵出家的人一时期为和尚,一段时期又为尼姑,由于寺或庵行佛事人员性别的不固定性,造成名称的不固定性。直到今天,绥宁寺或庵中出家行佛事的人还是很少,大多还是靠民间信众支撑。因此,绥宁境内寺和庵的区别并不像外地那么明显,特别是规模小的寺和庵更是如此。

最峰庵

最 峰 寺 记

刘先茂

雪峰之尾,湘之西南,有小山城曰长铺,绥宁县城是也。城之北隅,清溪出焉。朔溪而上,曲径斗折,约半晌,可至一村落,曰坪溪。山岚之间,有一古刹,寺名最峰,近五百年矣。寺呈四方合抱之势,大雄宝殿巍峨雄立,佛像森然肃穆,至者无不屏气静心,顿生向佛济世之情。寺院历史遗迹处处可寻,仅天井中青石板块,即见幽幽青光,仿佛历史沉淀,诉说沧海桑田,时空变幻。

传明万历年间,江西宁洲府永安寺(黄龙院)临济宗第三十四代传人廓然禅师游历至此,见崇山峻岭之间,一地陡然开阔,奇花异草,欣然蓬勃,蜂飞蝶舞,雀语猿啼,云蒸霞蔚,万千气象,仿佛人间仙境,宛若世外桃源,又五峰拱卫,清溪傍流,乃修行悟禅之绝境,遂结庐滞留。著锡杖于地,拔之泉涌,凿以为井,今存焉;插竹筷入土,方竹生也,盖灵气充溢,有化腐朽之神力。久之,建刹,名曰“自牧堂”,弟子徹微、德辉、仁亮来归,开练武坪于古刹之前峰,辟静修林于佛堂之后山。不久,德应等六位高僧率弟子门人十二入寺,香火日旺,诵经念佛之声终日不绝。德应大师外出化缘,广播佛音,普施法缘。归,置长冲山为寺资。至此,寺庙规模空前,各方僧侣来朝,万方信士云集,香火日盛。更增练武坪二处,建寺庙下院于练武坪下方。

最峰庵的红枫叶

廓然禅师圆寂,嘱弟子建无字墓塔,寓大德无言、大爱无疆之意,缘者景仰,真意自知。其弟子徹微坐化,亦建墓塔于无字墓塔之左侧,今者“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徹微禅师之塔”清晰可寻。

历近五百年风雨,朝代更迭,寺院当年盛况现已不再,仅留古井、方竹、天井、禅师塔、练武坪、静修林及记录寺院历史变迁的八块石碑向世人默默倾说。

最峰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历经百年沉寂,近来寺庙灵光时显,示高僧大德前来住持,重旺香火之象?祥云常聚,兆万方信士来朝,兴旺寺庙之景?

光耀圣佛殿,庄严佛净土,期待您的到来,愿您与佛结缘,受佛庇佑!

阿弥陀佛!

后记:

同事周宗亮者,最峰寺之义工也,赞最峰寺之风光:风景如画、佛像森然,令凡夫俗子清心静神,向善向上之心顿生,不觉悠悠然向往之。托吾文以记之,欣然允诺。方期末将至,公务缠身,未及游历,凭宗亮君所供之文字,揣而度之,得上述文字。后偕飞鹏、先忠、袁玉三位兄长择晴日游之,拜菩萨,抚方竹,饮清泉,叹青石,谒无字塔,访练武坪,至清修林。想当年之盛景,叹古风之不存,心有戚戚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