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都不知道的“物权意识”,竟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Professor最近收到这样一条留言:“我家孩子今天又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打架了,把别的小朋友脸都弄花了,我问了原因,竟然是因为孩子把着玩具不让别的同学一起玩,结果在小朋友们的推搡中误伤了其他小伙伴。”

要知道分享是人与人和谐交往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美德。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乐于分享的,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和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现在的社会是分享的社会,物品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可以说分享甚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相比而言,西方国家的孩子们显然更愿意分享,这与教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多西方的学校里,就有将教科书分享给下一级的惯例;而在西方家庭中,分享更是无处不在。

孩子们会邀请朋友去自己家里开party,分享自己的东西、分享自己的快乐,甚至搬家的时候也都会主动去新邻居家分享自己做的好吃的。

你不知道的孩子“物权意识”敏感期

而在身边,我们可能会在小区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

面对孩子的这种举动,很多不懂孩子心理的妈妈经常会当众批评孩子:“你要学会分享,不要做小气鬼。”有的妈妈甚至会粗暴地把玩具从孩子手里抢过来,递给别的小伙伴,这时候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一般都是歇斯底里地反抗、哭泣,甚至有的会躺在地上耍赖,以迫使妈妈把玩具还给Ta。

可是这样做真的对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物权意识这个概念。其实一般两岁多的孩子就进入了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典型表现就是孩子会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Ta手里的东西。

物权意识敏感期是每个孩子成长必经时期,在这个阶段里,爸妈应该怎么应对呢?

1、不逼着孩子分享

在孩子刚有了物权概念的时候,如果家长们逼着孩子去分享,不仅孩子会非常难过,还会给孩子一个误导: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是不对的,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形成不会拒绝的态度,对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2、慢慢尝试

在这个阶段,父母们应该认识到由于物权意识的产生而导致孩子不爱分享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大毛病。同时,家长要为孩子高兴,因为孩子能意识到“这个东西是我的”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而且要想教会宝宝分享,首先Ta就得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物权意识是让Ta学会分享的第一步。

这时候,分享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以试着让孩子在吃食上分享,把水果切开,让孩子给家里长辈送去,在行动上说明分享的常见性。或者引入交换的概念,比如孩子玩一个玩具的时候,可以用其他玩具跟孩子交换下玩耍。

3、以身作则

父母本身爱分享,孩子也会跟着学。父母在生活中要把自己分享的事让孩子看,多看、多听、多感受,孩子慢慢的就有了分享的意识了。

同时,父母多带着孩子出去玩耍,广交好友,早日建立孩子的社会交往的意识。

而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也就是有了群体意识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教孩子去分享就变得有意义了,其实教会孩子分享并不难,Professor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

3岁左右宝宝开始有了社交意识,这时候,家长也会发现同伴对Ta的影响逐渐变大。这时候的孩子可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变得不那么黏妈妈,跟小朋友在一起就能玩得很尽兴。

交往正是分享的前提。在真正的交往产生之前,宝宝们一起玩都是各玩各的,谈不上什么分享。因此要想教会宝宝分享,还得让Ta知道被分享的对象是什么,面对完全不认识的陌生孩子必须有自保意识,不随意分享并不是缺点,而面对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吧!”这就是分享的第一步。

孩子分享后要给Ta赞美、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