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苦的人,才会在朋友圈“逞能”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越长大,越明白做事不容易,越明白每个人都有难处,也就越不敢随随便便地瞧不起谁,以免不小心伤害了谁。”

看似简单寻常的一句话,却是在吃尽生活的苦楚之后,才能得出的领悟。

所以,他们懂得,翻看别人朋友圈,最忌讳“以己度人”。

别人晒出来的动态,不论喜乐哀愁,都是他彼时最在意的,你的妄加评论或许就是“唱反调”,给人添堵。

“不经人苦,莫论人非。”

不在朋友圈“逞能”,即不随意发布自己的动态,也不随意点评他人的动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01

不要以你的偏见,去揣测别人发朋友圈的“动机”。

表哥和表嫂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靠着打临时工维持生计。但这丝毫不影响表嫂每天更新朋友圈,其是孩子们的嬉戏玩闹。

她总在用自己的方式溺爱着孩子:一发工资就带着两个孩子下馆子,买衣服、买玩具,要不就是喊来几个带孩子的妈妈,一起搞烧烤,再不然,就是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村子里走走看看。

这些“逛吃逛吃”的动态,总给人一种“没有公主命偏要有公主病”的感觉,在我看来,这实在“太矫情”了。

但妈妈很快斥责了我,说我成天只顾着自己工作,对亲戚都漠不关心。原来,表嫂两年前被检查出患上了癌症,幸亏是发现得早,经过治疗后,病情得以稳定下来。

这样巨大的变故,表嫂都没有“吱一声”,她不想给亲戚们添麻烦,更不想让两个孩子成天生活在“愁云惨淡”的氛围中。可她毕竟是有担心的,记录下点点滴滴的快乐,也许是她默默地在给孩子准备一生的礼物。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固执地以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就是“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却很难体会:“那些笑得灿烂的人,或许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痛苦。”

不要让偏见蒙蔽了你的双眼,不要让成见扰乱了你的认知,存在即合理,你只需做个静默的观众就好。

02

朋友圈里的“岁月静好”,并不一定真实。

晓彤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聪颖好学,因为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父母对她期望很大,我也常常为她加油鼓劲。后来,晓彤如愿考入了一所师范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原本可以去公办学校当老师,她却任性地选择了做一名自媒体编辑,游走在她喜欢的省城

晓彤的朋友圈,总是一副“有诗、有酒、有故事”的样子:夕阳下的城郊,金色的黄昏里,有荒草也有城市;隐藏在老街巷的咖啡屋,有温馨,却也不乏颓丧。

这些动态,像极了晓彤的人生:她迫切需要安稳的工作,却又割舍不下对于闯荡人生的羁恋。没有“混”大城市的硬本事,只是再拿青春做一场赌注。这种岁月静好,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

作为一个同样爱好文学的老师,我不止一次劝说过晓彤,先谋生再谋爱。甚至,长期关注招考信息,一有合适的,就转发过去,还特意打电话,叮嘱她好好备考。

但晓彤每次都礼貌地致谢,并未有实际行动。几年过去,她的朋友圈更新得越来越少,这个向往“诗和远方”的女孩,或许正在明白,生存是比生活更为紧迫的问题。但无论哪一种,都并不需要我横加干预。

03

一个吃过大苦的人,渐渐远离了朋友圈。

朋友圈,记录生活,见证成长,就像一本人生履历,一点点丰富,一点点变长。但谁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到头来,一切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有的人,经历了大风大浪,吃过了人生的大苦:情感上遭遇过背叛,事业上遭受过重创,健康上曾经死里逃生,任何一件,都足以令人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相,看透人性的假恶美丑。

终于明白,“窗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自己的世界与他人毫无相干”。

看不惯的烂人烂事,看不明白的是是非非,看不透的尔虞我诈,都已经无足轻重了。那些渐行渐远的亲戚朋友,那些过河拆桥的同事,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没有必要再让他们来打扰我们宁静的生活。

远离朋友圈,就像远离这个嘈杂的、光怪陆离的社会,从断绝无效社交开始,一点点回归本真的自我。

05

结束语:

当一个人,不再发朋友圈,也不再评论他人的朋友圈,不是颓丧了,不是孤僻了,而是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从今往后,你有你的清欢渡,我有我的不归途,山长水阔,永不相逢,也挺好。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