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只向炎症部位递送药物的水凝胶

美国学者研发了一种水凝胶释药系统,在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中显示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炎症性肠病灌肠疗法的新策略。

炎症性肠病主要分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类,美国约有140万患者,全世界的发病率也在上升。目前的疗法尚不能充分控制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轻中度结肠炎中,灌肠剂是靶向给药的基本形式。目前常用的灌肠配方需要在肠道内保留好几个小时,若患者腹泻或排便紧迫则难以执行。反复给药影响患者依从性,肠道局部药物浓度偏高导致吸收量大和全身副作用。

这种新型水凝胶的主要成分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该物质具有双亲性,可在体外自动形成水凝胶。水凝胶表面带负电,损伤的肠上皮组织带正电,异性相吸,水凝胶就吸附在溃疡局部,水凝胶内的药物则随之起效。水凝胶释药需要水解酶的作用,而炎症局部的水解酶活性上调,恰好增强了水凝胶靶向炎症的特异性。此外,凝胶覆盖在溃疡表面也起到了物理保护作用。

在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中,隔天一次予含地塞米松的水凝胶治疗可显著缓解肠道炎症,疗效优于地塞米松灌肠,且血药峰浓度更低,全身药量更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组织标本分析显示,水凝胶优先附着于炎症部位,而不是正常组织。

该研究表明,电荷是介导靶向炎症的水凝胶吸附于炎性上皮的主要因素。和其他靶向结肠黏膜的释药系统相比,该水凝胶有几大优点:一是采用的AP无毒,属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一般认为安全的化合物,便于向临床应用转化;二是凝胶化过程简单,容易规模化生产;三是凝胶因子分子量小,水凝胶载药量高;四是水凝胶载药后有长期稳定性,可在几天内持续释药。其应用前景并不局限于炎症性肠病,任何需要在不同部位控制释药的疾病均可。

参考文献: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5;7:300ra128

荐 读

肠道炎症如何影响健康?

为什么你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而不是他?原因竟在口腔和肠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