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唐诗解读——杜甫之《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
山郭――村落。
翠微一一山色青黛或近水之处草木丛生,称为翠微。
信宿――一宿日宿,二宿叫次,二宿以上叫信。
匡衡抗疏――汉匡衡上疏直言,被贬官。
刘向传经――汉刘向字子政,为人耿直,经术精湛,上书切言时政得失,汉成帝想重用他,为外戚所阻,不果用。
解读:
第三首转而写明月西沉,曙色初起的朝晖时分。
早晨秋阳明朗,利落却静静的,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诗人每天在江边的楼上坐着看青绿的山水。从字面来看,实在是悠闲自在得很。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表面看来生活是那样得安祥宁我,然而他细读来,不难感受诗人人生的无奈,实则是“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诚如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所,“'渔人’'燕子’,即所见以况己之漂泊,'故飞飞’,即公诗'秋燕已如客’意。”渔人在江面上撒网捕鱼,过着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眼前四处惊飞和秋燕,此情此景,诗人转而感叹自己的人生失意,他用匡衡、刘向二人的典故,藉以遣释自己胸中的块垒。
匡衡是汉元帝时的博士给事中,曾因上疏论政治而深得元帝赏识,遂累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相比较而言,杜甫觉得自己是“功名薄”。因为他曾在肃宗时任过右拾遗,却因上疏言事而得罪肃宗,最终落得个皇帝的疏远和排挤。在诗人看来,谏官应该积极言事论政,为国效力,因此匡衡成了他钦佩的对象。
汉代学者刘向似乎没有匡衡那样走运,他虽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虽屡次上疏言事而并未被重用,最终只是在宣帝时任职石渠阁,以讲述五经为职,成帝时领校五经秘籍。诗人以刘向自比,虽刘向不及匡衡幸运,但好歹领校五经秘籍。想到自己“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所以在此用“心事违”三字结之,道出了自己内心深处欲诉无人能懂的隐痛。
看看历史人事,再联系到现实的政治——从玄宗时期,外戚弄权,国事日非,诗人不是也因直言贬官吗?这不正是“谗言高张,贤士无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吗?既然贤人不在位,那在位的必然是小人,故同学少年,这些翩翩公子却春风得意,占据要津,整天的轻裘肥马在五陵里横行露道。
与诗人的困顿漂泊相比,当年的“同学少年”都纷纷成为五陵新贵,他们乘肥马,衣轻裘,好不风光得意。这里所谓“同学少年”,有人认为这是指诗人旧时好友,而今显贵。也有人认为泛指吾辈。结合诗意来看,应指朝廷那些卿相大夫,诗人之意应是,如果国家大事交付这些衣马轻肥之辈的话,那么国家的前途“宜乎如弈棋之定算矣”。这一句应是本诗的总结,也是接下来各首诗的领起之句,足见诗人在构思前后绾合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