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谈文化:说“耻”道“辱”
孔夫子说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耻辱,是人的天性。知道自己落后,或者犯了错误,不消沉下去,而是承认不足,奋起直追,这就是一个勇敢的人。《新五代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羞耻之心,是不可或缺。树怕没皮,人怕没脸,如果恬不知耻,那什么事干不出来,国家落到这些人手里,岂有不亡的道理。羞耻常连用,但是在古代文献里,他们的来历和用法都不同。
我们先来看耻,《说文解字》有恥无耻,对恥的解释是:辱也,从心耳声。大家或许会奇怪,恥既然为耳声,当读er才对,为何读耻。原来在中古韵书中耻的反切是:而止切,属于日母,由于受到i韵母腭化的影响,在近代发展为卷舌音。由于时代的发展,耳声已经不能明显表示恥的读音了,于是后人又造了耻字,将心形旁改为止声旁,这样符合当时读音。同时,会意听到了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在心里就要有意识地加以拒绝制止。
耻,为何与耳朵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几个耳旁的字。
首先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取。《说文解字》取,捕取也。就是抓住敌人割下耳朵。
更明确的表示,割取敌人耳朵的是馘和聝,这两个字是异体字,在古代文献中多写作馘。《说文解字》对聝的解释是:军战断耳也。就是在战争割取战俘的耳朵。因为右手持刀,自然割掉左耳。我们认为应该是馘字在前,聝字在后。这是因为,战争初期人们砍掉敌人的头颅邀功请赏。但是,头颅太多不好携带,于是就割掉耳朵来替代头颅。还有一个刵,这个字与割取敌人的耳朵不同,是对犯罪者施加的一种肉刑。像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刖是挖去膝盖骨的刑罚。
再看聅字,《说文解字》军法以矢贯耳也。从耳从矢。司马法曰:小罪聅,中罪刖,大罪刭。对于违法军法的将士,将会用箭穿透他们的耳朵以示惩戒。
由此我们看出,耳朵与战败犯罪是联系在一块的,丢了耳朵意味着死亡或者判罪,因此是让人感觉耻辱的事情。所以恥,从心,表示内心的耻辱感,从耳也不单单表声,更多的是表示由耳朵的缺失造成耻辱。当然,有人认为人一感觉羞耻,就会面红耳赤,也有一定道理,但可能并没有真正说道点子上。
至于辱,《说文解字》:耻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时,于封疆上戮之也。辰者,农之时也,故房星为辰,田候也。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大意是说,房星出现了,标志着耕种时间开始了。但由于观星的官员过错,耽误了农时。于是就把他在边界上杀掉。
后世学者,有人认为辰是蜃壳之形,蜃壳边缘锋利,可以用来除草。这个字可以理解为,寸即手,手持蜃壳清除杂草之意。杂草多有污秽,引申为羞辱意。
为了说明辰字的清除杂草之意,我们看几个以辱为构建的字:耨、蓐、薅。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
蓐:宿草再生。
蓐:用手拔草。
许慎对辰字的分析着眼于天文,我们再举出两个含有辰构件的字进行分析:曟与䢅,曟简化为晨,而䢅则与今天的晨意思对等。
先说曟,《说文解字》房星,为民田时者。从晶辰声。晨,曟或省。房星,古称天驷,为东方苍龙的第四星。《国语·周语上》: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韦昭注:农祥,房星也。晨正谓三月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可见立春那天,房星会出现南方中天位置。
再说䢅,《说文解字》:早昧爽也。从晨,晨,时也,亦声。这个字像双手持蜃耕耘之意。与辱非常可能是异体字。
再补充农字,繁体作農,从辰豐省声,后上部讹变为曲。小篆作䢉或形,两字上部中间都为囟,应是田字的讹边。小篆前一字从双手持蜃壳在田中劳作,小篆后一字在草木丛生的原野上,用蜃壳垦荒种田。
蚌壳
耻和辱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也有较大区别。耻,常作意动用法,而辱常作使动用法。具体请参考下面例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崤之战》)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报任安书》)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说文解字》:进献也。从羊丑,羊所进也。丑亦声。丑即手,会意手持羊进献之意。后来羞写作馐,而羞假借为羞丑意。但另一种说法认为,进献食物给祖先神灵,恐怕不够丰盛,由恭敬会产生羞愧感,也就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