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字
"亢"字构型不详,因依据文字之不同,因而各说其义,即使根据同一文字亦会有不同之理解。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亢是人颈的前部,是个象形字,它的上部是"大"字省掉了"人"只留下"亠",实指"人","几"的形状像颈动脉的样子。读音为gāng。但是许慎的依据是篆文。"亢"甲骨文作图1,看上去更像一个双腿被刑具束缚的人。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指出,这个字像人形,中间那一笔短横表示"吭",即咽喉,是指事字。窦文宇、窦勇认为,甲骨文"亢"是"大"字加指事符号构成,"大"字是人四肢活动的示意图,指事符号加在双腿上,表示两腿特别能走,由此产生亢进、高傲之含义。文字学家康殷认为此字像人两腿之间加着桎(古代撑在两脚之间的刑具),当是"桎"的初文。
西周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后横画上移,将人的下半身作"几"字形,故《说文》解作像颈脉形;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
“亢”是“抗”的本字。亢,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用一横指事符号
连接人的两脚
,表示双脚活动受到限制,不能自由奔跑。古代奴隶主或战胜者为防止桀骜不驯、反抗强烈的奴隶或俘虏逃跑,用铁链或某种暴力方式束缚他们的双脚,使他们只能小步移动,不能大步奔跑。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短横指事符号
写成突出于两脚的长横
,表示不仅两脚上锁,而且与其他人相连锁。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分离成“人”
和“几”
,导致字形费解。造字本义:动词,双脚受缚的奴隶或战俘,挣扎反抗,力图逃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形
简写成一点加一横的
。当“亢”的“反抗”本义消失后,篆文
加“手”
(拒绝、抑制)另造“抗”代替,表示为抑制压迫而奋争。作动词时,古籍多以“抗”代替“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