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简史
2020-11-13 21:07:13
一直以来,我们知道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信贷消费也是最发达的。
以致我们有个感觉,以为信贷消费是发达国家的标配。
但事实上,清教徒立国的美国,清教徒精神长期占据支配地位,强调重节俭、反奢侈,反对消费主义的传统。
极端的消费主义,信贷消费支配这个国家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
而美国是如何从一个节俭的清教徒社会演变为发达消费社会的?
从17世纪5月花号到北美大陆算起,到19 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和传统东方社会的老百姓对待财富和消费的态度差不多,玩命多挣钱,生活极端节俭,尽量多攒钱。
不过是清教徒给自己的理由,是上帝让我保管的这份财产,谁钱多上帝跟谁更熟。
美国很多历史的大转折,总是从南北战争之后开始的。
南北战争,北方工业资本家打赢了,主导开始了美国工业化狂飙突进,都市化水平迅速上升,大规模人口向城市聚集。
工业化造就了大批工薪阶层,他们的收入形式是每周或每月发工资的货币,美国经济被逐步货币化,配套服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建立起来了。
美国大工业的效率提升很快,大量工业产品需要消费市场。
海外殖民拓展是条路,但那时的殖民地都很穷,抢廉价原料没什么问题,消费能力很成问题,
况且当时的海外殖民地大部分在英国手里,英联邦的贸易圈一直制裁着美国,贸易障碍很大,美国的工业品还有欧洲强有力的竞争,市场还是不够用。
能不能在国内想一想办法,打开消费市场呢?
01
此时美国蒸蒸日上,每年从欧洲来数百万移民,人口规模也上来了。
人们到各个城市,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
人多了房价就会节节上涨,按“先储蓄、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大多数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买得起房,房地产商大量盖了房卖起来太慢。
人总是要住房的,想想与其租房把钱付给房东,不如贷款买房, 边住边付款。
有了需求,就有头脑灵活的金融家提供服务。
1860年代,发展比较早的波士顿、纽约、费城这些地方开始有了“住房贷款”,这是第一类个人信贷。
那是美国的正统观念还很不齿这种消费贷款,不把借来的钱投入可以增值的生产过程,而是花在消费上,就是败家子行为。
最初贷款的多是背井离乡来的爱尔兰、东欧、南欧的移民。
由于经济发展很快,房价水涨船高,买房逐步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和作生意或开工厂借款投资生产相似,没了传统观念压迫,之后发展的很快。
是不是很眼熟?
随着美国都市化大发展,人口变得密集,家庭单位也变小了,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变得弱了,谁家也难保不会出现失业、疾病、伤残等等以外,而且还没有社会福利系统可以借助。
一般民众遇到点急事只能找亲友借,到当铺当点家产,实在走投无路只好高利贷商借,一不小心就家破人亡。
美国各州为了防止高利贷盘剥民众造成社会不稳定,都有《反高利贷法》,严禁高于商业贷款利率的借贷行为。
可是需要应急的民众又没有抵押物,无法从银行借到低息贷款,只能去借非法高利贷。
在许多社会人士呼吁下,从纽约州开始允许个人财务信贷公司适度提高信贷利率上限,用略高于商业贷款利率提供个人贷款。
当时社会上,这种应急性个人信贷还是很不光彩的,被认为是一个家庭平时不注意节俭,没有储蓄,也没有投资,所以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不管怎样,个人财务信贷的金融基础设施创建起来了。
美国都市化大发展使人口变得密集,人多了就会攀比,总想比同类人看上去过得更好,攀比对所有人的都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钱就变得不够用了。
人们总想早一点拥有一些时髦的消费品,工业资本家们也想尽量多的卖出产品,赚取跟多的利润。
有需求就好办了。
1856 年,早期最成功的消费信贷案例出现了。
当时最受欢迎的高新科技耐用消费品是缝纫机,效率是手工的上百倍,每个家庭主妇都想拥有它,可是价格十分昂贵。
虽然从最早300刀降到了100刀,可当时美国家庭年平均收入不过500刀,很多人还是买不起。
一家缝纫机厂商Singer(胜家)公司想出了一招:把缝纫机租给家庭主妇,并用分付租金的最终购买缝纫机。
这招现在叫“融资租赁”,俗称“以租代购”。
这在当时如假包换的金融创新,胜家公司的销量一年就暴涨了3倍,一路成为了行业龙头,一度是纽约第一高楼的东家,到现在这家公司都还在,在上海还有工厂,依然销售缝纫机。
这么好的招数,很快被各路商家学去了,纷纷推出分期付款的产品。
美国著名百货商店西尔斯(Sears),当时还是个以邮购手表、珠宝以及钻石等高价值的小件商品为主业的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用贷款,以赊促销、以贷促销,创新了信用卡的前身——西尔斯发现卡。
西尔斯百货商店,2018年倒闭了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卡巨头美国运通公司也诞生于这一时期,不过当时运通还仅仅是个快递公司。
在这一时期,征信机构作为消费信贷的基础设施应运而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的机构、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全国零售.信用机构联合会(现为消费者数据产业协会)都先后成立。
到了一战前夕,美国零售业态中分期付款消费的比例已经不少了,家具、电器、钢琴,甚至连西装都能分期付款
但是, 美国主流社会的观念仍然信奉“储蓄致富”,鄙夷借钱消费,媒体、社会上对消费信贷也有很多责难,认为助长奢侈之风,浪费经济资源,使许多家庭陷入债务困境。
02
现代的信贷消费文登堂入室,被大众主流正面接受的历史转变,是到了1920 年代才完成的。
因为一次大战把欧洲打得稀烂,美国借机一大笔横财,顺便成为欧洲各列强国家的最大债权国,美元成为了世界流通货币,稳稳的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最大工业品生产国。
美国国力日益鼎盛,人民腰包里的钱也多了起来,随着欧洲债务的偿还,加上美国 战时发放的国债的偿还,大量热钱流入美国民间,民间消费迅速发展。
也催生了美国1920 年代股市的超级大牛市,更加促进了人们消费的欲望和能力。
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决定性的转变,是由汽车大众化推动的。
以前的书里介绍,1908 年福特公司推出的“T 型”车,采用流水装配线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大批量生产的规模效把汽车成本降低到大众所及的范围,又给福特工人大幅加工资,开启了汽车大众消费。
其实,即使有了福特公司这样的努力,一部福特车相当于一个工人大半年的工资或一个白领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对于养一大家子的多数工薪阶层来说,要想攒够全额车款依然是有心无力。
真正帮助汽车工业打开大众市场的,是汽车消费信贷。
车贷这个生意在二手车市场早就有,规模很小,旧车车商自己就能操办。
大规模新车销售的信贷服务,汽车经销商可就玩不起了,本身还需要贷款来周转。
于是,财务信贷公司就形成了,一手托两家,给经销商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给消费者放消费贷款,把整个链条都启动起来了。
1916 年,一位银行家警告老福特,分期付款将成为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老福特对金融极不信任、不屑一顾,当时福特公司形势大好,市场上一骑绝尘,因此坚持购车必须付现款。
而通用汽车公司(GM)却抓住了这次机会,积极拥抱这次信贷消费浪潮。
1919 年,GM 利用自己大制造商的市场信誉优势,成立了自己的财务信贷公司GMAC,极大地扩展了GM 的市场。
通用GM 的国民车型因为有了分期付款工具的助力,再加入一些时尚元素的新技术,标价比福特车更高,却卖得好、更快,利润率更有保障。
福特车为了促销,只能不断削价,市场占有率还能维持50%,但利润率直线下跌。
1926 年,通用GM汽车销量历史上第一次超越福特,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从此福特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通用金融GMAC至今还活跃在全球汽车市场,百年历史上多次巨额坏账计提,拖累通用汽车。
资本家虽然挣了大钱,但在“重节俭、反奢侈”的社会主流观念面前还是有些做贼心虚,也不很清楚消费信贷这件事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为了让自己腰杆能直一点,也摸摸自己真实的底,最好在在意识形态上推翻传统消费观念。
通用GM 找来了美国当时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塞里格曼当理论吹鼓手。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塞里格曼于1927 年出版了巨著《分期付款营销的经济学研究》,被认为是消费经济学研究和消费文化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
塞里格曼弄出了一套信贷消费并不是“先享受,后付出”,而是“边用边付款”的理论,强调分期付款和租金在道德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不同的经济选择而已。
资本家当然很喜欢这套说辞,民众也为自己贪图享受的人性找到了理论遮羞布,彻底破除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负罪感。
消费信贷在美国1920 年代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塞里格曼毕竟是美国经济学泰斗级人物,也提出了最大的担心:在经济繁荣时期迅速扩张的个人债务负担,会不会在景气结束时因承受不起,而导致金融市场连锁反应式的破产潮,加重经济衰退?
美国1930 年代的大萧条回答了这个问题。
美国大萧条最深重的1932-33 年,失业率高达25%,有些地区甚至高达90%,令人胆战心惊的个人破产大潮并没有铺天盖地而来。
破产率最严重的 1932 年,汽车贷款的坏帐率只从 1920 年代末的3% 上升到 5%,根本不能与当时商业信贷所面临的惨况相比。
究其原因是当时美国家庭负债率普遍不高,远低于企业负债率;其次是为了保住住房、汽车等家庭最重要财产,宁愿找财务信贷公司借更高利率的贷款;再次是财务公司担心坏账率飙升,普遍给与了债务展期。
总体来看,美国新兴的个人信贷业经受住了1930 年代大萧条的暴风骤雨的考验,没有出现商业信贷业那样大面积的多米诺骨牌式的破产崩溃。
193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为消费信贷保驾护航,一路呵护扶持有加。
1933年开始,美国政府直接下场介入个人信贷二级市场,设立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提供贷款,联邦房屋管理局提供大众型住房贷款保险。
1938年成立联邦全国房贷协会“房利美”,下手做房贷,后来演变成了08年险些破产的“房利美”“房地美”。
二战后,美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汽车的普及,城市居民郊区化,形成了美国现代史上第二波人口大迁移。
买房搬新家、车行代步、长途旅行,大大刺激了房贷、车贷及其他各种消费信贷的大发展。
1952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银行信用卡。
信用卡成为个人信贷消费主要工具,诞生了运通、万事达这种信用卡巨头。
战后50多年里,美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信贷余额近20万亿美元。
在大多数时候,消费信贷都能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2000年后历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都采用了货币政策,刺激民众加杠杆保持消费力,基本没出现大的失业潮、违约潮。
不过民众的负债率已经高得吓人了,终于酿成了2008年房地产次级贷大面积违约引发的金融海啸。
谁知道下一次会怎么样呢?
03
中国的消费信贷史,其实是复刻的美国消费信贷史,一路舶来货,只是晚的多,但飙车速度超级快。
1901年。一个叫加藤定吉的日本人在天津开了一家自行车商店,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方式。
一辆自行车全款75元,顾客可以选择分期三个月还:第一个月还30元,第二月也是还30元,第三月则只需还20元,一共是80元。
自行车在当时非常昂贵,想骑车的老百姓却很多,所以这种分期消费的方式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
这是最早的中国消费金融案例。
中国出现信用卡都很晚,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成立了中国境内第一家信用卡经营公司—珠海市信用卡有限公司,发行了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仅限在珠海地区使用,所以发行量较少。
当时国内信用卡的渠道很少,使用信用卡的设备也很少,使用流程复杂,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1993年,北方兵工汽贸公司提出了“分期购车”,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汽车分期消费。
1995年,各大汽车国企联合国有商业银行成立了各自的财务公司,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分期消费业务。
由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金融机构也缺少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手段,坏账率很高,1996年9月被央行叫停了。
1999年,央行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中国的消费信贷才开始正式起步。
2000年至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总支出同比增长率都超过了10%。,信用卡的普及率还很低,家庭负债率也很低。
这期间, 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起来了,覆盖了中国一半以上人口。
2009年才同意北京、上海、成都、天津设立了四个消费金融试点公司。
中国的消费信贷发展虽然有进步,但依然缓慢。
2011年后,智能手机和4G普及,互联网服务变得触手可及,线上消费规模迅速扩大,消费信贷开始出现。
2015年4月,蚂蚁花呗正式上线。
蚂蚁花呗给予用户一个授信额度,购物“先消费,后付款”,线上信用消费出现井喷。
各类电商平台纷纷效仿,各类网贷平台也雨后春笋一般,全国的消费信贷规模也大跃进。
这一年政府还有两项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一是给一批个人征信公司发了牌照,二是,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随后2年,消费信贷发展的实在太吓人。
2017年,政府赶紧踩了下刹车,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2018年开始打击黑恶势力介入的“套路贷”、“校园贷”。
饶是如此,互联网巨头们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生生打造了一个消费金融的黄金时代。
直到本月初,蚂蚁集团准备IPO,又被暂停的一连串大戏,人们才发现互联网巨头已经把消费信贷规模做到了骇人的地步。
仅蚂蚁一家的消费信贷1.73万亿元;消费者理财4.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0.42万亿元;花呗等产品的真实年化利率在15%左右,使用用户超过5亿人。
蚂蚁用2%的自有资金,撬动了2.15万多亿贷款余额,IPO估值高达近4万亿人民币,市盈率150倍,世界级巨无霸。
国有大型银行都要牺牲盈利,向蚂蚁支付费用,借助蚂蚁的渠道放贷。
每天巨额流水直接挑战了国家主导的银行体系。
日本媒体直接发问:世界上哪家银行会给他们货款,且有能力给他们货款?
中国的信贷消费走到了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未来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