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顺利播的还让人想麻利追的国产剧,要珍惜
最近的情况,有点微妙,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句话总结是,想看的不能播,能播的不想看(比如我们稍后想一人一个巴掌的《少年派》和《带着爸爸去留学》)。
想看一部各方面都过得去的国产影视作品,成了一个伟大小小的愿望。
因此,冷不丁出来一部能播还好看的,小十君比吃了一冰箱冷饮还过瘾。
这份安利,请各位一定要吃——
《长安十二时辰》
尽管优酷和官微低调宣发,还是挡不住《长安十二时辰》上线即成爆款的趋势——
刚开播,豆瓣8.7,评分人数破2W,各路自来水争相奔走安利,口碑迅速发酵。
目前,仅用三天,就已登上2019年上半年国产剧豆瓣评分榜Top1。
可以说,小十君已经提前钦定「年度最佳」。
01.长安反恐24小时
本剧讲述的是,正值上元节,长安城取消宵禁,百姓们盛装打扮,准备欢度佳节。
此时,以曹破延(吴晓亮饰)和狼主右刹(曲高位饰)为首的狼卫悄悄潜进长安,准备趁着民众赏灯之时放火,引起骚乱。
然后趁机绑架王宗汜将军的女儿,胁迫他帮助狼卫们赶走大食国敌军。
为了拯救无辜民众,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玺饰)力排众议,临时调派死囚张小敬(雷佳音饰),命他在一日之内追查狼卫行踪、保护长安百姓。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受到法律惩处的基层民警,经上层临危受命,参与一项秘密行动。
最后官二代和基层民警联手破获恐怖分子阴谋的反恐故事。
于是,有人笑称《长安十二时辰》也可以叫“长安反恐24小时”。
而“十二时辰”指的是长安城上元节西市开市到次日巳时的这段时间。
对应到剧中,每集半个时辰,从开始到结束,仅仅是长安城的一天。
故事推进一气呵成,颇有种一镜到底的畅快感。
这种手法并不新鲜。
马伯庸在创作时曾仿照美剧《24小时》对剧情做了刻意切割。
而且两者同样是主人公顶着惊天危机,被要求必须在一天之内拯救世界。
在这样的推进节奏下,剧情必须紧凑、合理,每一次戏剧冲突都不能浪费。
于是,当整个长安城的安危都压在张小敬肩头,不仅是他没有喘息之机,看惯国产注水大长篇的观众也少不得暂停、回放,适应这部剧的叙事节奏。
还想倍速啃完这部剧?不可能。
故事开篇,李必介绍完靖安司的职责,准备将揪出狼卫、守护长安百姓安危的重托交付于张小敬。
此时正是巳时。
一旁的庞博士曰:巳正,大荒落,万物炽盛大出,霍然而落。
而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房玄龄著《晋书·乐志上》)。
故事的起承转合便于此刻开启。
再把目光投向本剧的时代背景。
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
唐玄宗怠政,打算和宠妃杨玉环久居骊山温泉宫,改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为了避嫌,剧中历史人物名字被改,杨玉环即严太真,李林甫即右相林九郎,何监即贺知章)。
更重要的是,此时距离“安史之乱”还有11年。
回过头看,“巳时”相对应的是大唐繁荣昌盛、国力处于顶峰的状态,而“大荒落”则指阳光由极盛开始转弱的过程。
由此可见,“长安十二时辰”恰好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
将剧情的起承转合、时代背景与最关键的“线索”相连,这类巧思暗扣考验的不仅是观众的细心和耐心,也是观众对于故事的投入程度。
有趣的是,根据史书记载,天宝三年似乎并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只不过,就像百姓们盛装出行时,从未察觉到危机正在靠近一样。
历史的铁则就是人们身处其中往往如同雾里看花,只有后来者把时间轴放大,才能看到当时有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民间盛传的神火降临、贺知章逝世、靖安司司丞李泌请辞、朔方灭突厥、安禄山崛起。
为了串联起这一系列事件,才有了《长安十二时辰》。
▲“阙勒霍多”即末世火劫
02.大唐群星闪耀时
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角色最容易深入人心?
答案是亦正亦邪,或者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的角色。
比如灭霸、小丑、汉尼拔等等。
剧中重要主角也完美符合以上标准。
先说张小敬。
在正式开始追捕狼卫、调查真相之前,李必的手下檀棋曾披露张小敬的“黑历史”。
他为人狠辣无情,桀骜不羁,甚至在入狱前连杀三十四人,坊称“五尊阎罗”。
古龙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或许会起错,但外号绝不会骗人。
既然被称“阎罗”,那必然是个穷凶极恶之人。
这是死囚张小敬最外层的壳。
但能让李必纡尊降贵,亲自请出死牢的人必然不简单。
果然,作为混迹长安底层、统领不良人多年的“老油子”不仅行事不拘一格,而且对所有犯案细节堪称敏锐。
仅仅凭借三言两语,他立马就能推测出此前行动失败的缘由。
这样的推理能力在后续剧情中至关重要。
紧接着,他又顺利破解崔六郎临死前留下的线索,发现那张关键道具:长安舆图。
也是多亏他,靖安司众人才不至于坐以待毙。
换个角度看,张小敬这个角色简直出场自带“金手指”。
更让人心服口服的还在后面。
根据马亲王原著后记,张小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天宝十五载,太子李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预谋发动马嵬坡兵变,意图铲除奸相杨国忠。
结果有位名唤张小敬的骑士先发制人,一箭收割杨国忠的项上人头,士兵们这才一鼓作气包围驿站,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最后,张小敬这位在历史上惊鸿一瞥,事了之后又隐匿无踪的“刺客”,便连同改变历史走向的马嵬坡兵变,一齐被华阴县尉姚汝能记载于《安禄山事迹》。
▲剧中张姚二人对话也提及此事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本剧的灵感来源,它恰好也与刺客有关。
“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在该知乎话题下,马伯庸以大唐为时代背景,虚构了一段白衣刺客暗杀、潜行,李泌坐镇靖安司,誓要捉拿刺客的剧情。
或许是为了致敬《刺客信条:长安》的脑洞,剧组还真给张小敬安排了一段跑酷动作戏。
为了追回手握长安舆图的狼卫,一边是望楼发射信号弹进行实时定位,一边是张小敬飞速穿梭于坊间、屋顶、街道人群。
跃起、翻滚、踩墙,疾速前行,尽显五尊阎罗身手之利落。
再配上激昂热烈的鼓点,这段追逐戏不仅动作流畅、又帅又燃,而且相当扣人心弦。
除了凶恶之名,谋士之智、刺客身手,最让人钦佩的是其侠客之魂。
一出场,张小敬虽然落魄邋遢,但在权贵面前不卑不亢、不曾低头。
在临出发前,他又和李必摊牌,如果是为了对方的官运,他会选择宁死不从。
但如果是为了长安百姓,他愿意再做一天不良帅,答应再守护长安一日。
如此大义凛然、不惧生死,不由让人想起《权游》中的守夜人军团。
而不良人中还有许多和张小敬相似的无名英雄。
他们又何尝不是“将生命与荣耀献给长安城,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说完张小敬,再说说李必。
剧中他乃前朝隋李氏族,靖安司司丞,纯正官二代。
实际上,角色原型李泌更是妥妥的传奇人物。
他七岁便能文,钻研道家方术多年,是不世出的天才。
从玄宗到肃宗、代宗、德宗,他历经权力更迭,且多次入世又归隐,最后官拜宰相。
剧中李必虽为少年,却心怀天下,有青云之志。
他吟游的这首《长歌行》便是其代表作:“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言下之意,这辈子要么归隐于世,要么就位极人臣,但誓死不做碌碌无为之人。
从他被张小敬戏称为“小狐狸”,就能看出李必才智之高。
但除了足智多谋,他还拥有过人胆识、高超的驭人之术。
当张小敬得知自己并不能被赦免死刑的真相,一怒之下举起弩箭对准李必。
此时,二人开始互相试探。
李必想知道张小敬够不够隐忍,能否以大局为重,而张小敬则要看看自己的“临时领导”是否有足够的魄力与胆色。
结果,李必不仅毫不犹豫地挥手屏退手下,而且面不改色和他对峙。
在生死攸关之际,他也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今日你我同船,别再拿武器对着我。”
两人对视片刻,最后张小敬一言不发将弩箭射向屋外箭靶,正中靶心。
这样的对手戏简直火花四溅,过瘾。
当然,李必并非生来就是智勇无双的全才。
在剧中,他也是个成长型人物。
从疏忽大意害死崔六郎,到更小心翼翼、时刻关注全局;
从一开始的恪守规则、处处权衡利弊,再到在太子面前说出“此时起,不讲任何规矩。”
他既有上位者精于谋略的一面,也有少年人不懂藏拙、锋芒毕露的一面。
这样魅力十足的少年角色,自然令人难忘。
主要角色刻画得饱满有力,小人物照样有血有肉。
举几个例子。
崔器的哥哥崔六郎,他看似贪赃枉法、犯下走私、贩卖人口、恶意行凶等大罪,是罪无可赦之人。
实则,他是为了让胞弟有机会从军,才不惜触犯法律、舍命相助。
最后,还在临死前吞下长安舆图作为破案线索,算是死得其所。
再说狼卫曹破延。
他机警敏锐,在旅贲军的围剿下也能成功逃脱,甚至乔装打扮,孤身一人混进长安。
他心狠手辣,刚刚逃出暗渠,就毫不犹豫地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样的狠角色,却也有着柔软的一面。
为了躲避搜查,他跑去剃须,就在以为要被店家识破时,他果断拿起剃刀准备杀人灭口。
结果,在看到和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季姜的那一刻,杀人不眨眼的狼卫心软了。
他甚至还对季姜露出了略带宠溺的笑容,劝他们父女今日不要出门。
事实证明,一个非脸谱化的反派,反而能比千篇一律的正面人物更出彩。
而人物,就是故事的核心。
03.画皮也画骨
众所皆知,唐朝既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繁荣的朝代,也是最令人神往的朝代。
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
它是“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也是“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为了再现盛唐风韵,剧中的服化道、场景搭建都只能用两个字形容:讲究。
就像李必所说,“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
为了还原历史中胡汉混居、欣欣向荣的长安城,剧组着实下了苦工。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开篇这场群戏。
朱楼之上,是浅唱低吟的歌姬,街道旁,是负责张灯结彩的黑衣官吏。
而远处,还站着一位番邦异族打扮、正在抛接火把的杂耍人。
镜头一转,商铺门前的灯笼突然起火,飘落在地。
围绕这个不起眼的变故,周围所有人都跟着走动起来。
商铺前的小厮忙着灭火,正在逛街的唐妆淑女不得不加快脚步,而心事重重的老者只是回头看了一眼。
远处,举着鲤鱼旗的小女孩一边跑,一边对着老者祝福“上元安康”。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鲜活生动的《上元市井图》。
更不用说,剧组还在短短两分钟画面里塞进了唐妆打扮的歌姬、唐琵琶、蜜饯胡饼、茶马庄、胡人、李白新作《清平乐》、明沟。
而且这些“彩蛋”需要靠你自己去发现。
都说画皮难画骨。
有了精致外壳,还想做到融入大量历史细节又不突兀,其实挺难。
比如《大宋少年志》的编剧就多次强调诸如“黥面”“勾栏瓦肆”“夜市”等知识点。
后来又干脆在人物对话里套用《东京梦华录》的内容。
“文化气息”确实是有了,但又很像是在生搬硬套、强行科普。
总而言之,不够自然。
▲图出自豆瓣用户“姬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却不同,它有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原著。
作者的历史功底足够扎实,他把大量细节揉碎、铺匀、嵌进这幅宏伟的盛唐绘卷,就为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这些细节则被制作团队一一继承,并融入整部剧的骨血之中。
比如旅贲军部下所行的叉手礼。
这种“左右手相握抱胸”的姿式,盛行于唐、宋、元,但后来因为或许是因为姿势比较难把握,就被简化了。
以往大多数影视剧都会选择偷懒,用“抱拳”替代叉手礼,而不是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严格复原叉手礼的姿态。
诚意,光从这一个动作就能体现。
▲关于叉手礼,更详细内容可看 @唐穿导游森林鹿微博
再看盔甲、兵刃。
以崔器的造型为例:他穿的是明光铠,使的是一对战锤。
没错,根据大量出土文物佐证,哪怕再刚硬的猛汉,实战用的也都是这类可以扛在肩头的“迷你小锤”。
大众印象中那些挥着巨型战锤还能虎虎生风的猛将,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而杜撰出来的(或许只有真·雷神才做得到)。
▲一柄重量约为1KG的明代金瓜锤,图出自冷兵器研究所。
除此之外,还有普通人戴的幞头。
小女孩扎的双垂髻。
李必佩戴的道家子午簪。
从士兵铠甲佩剑,到叠衣扎头、路人扮相,都有人夸赞他们仿佛是从古代壁画中走出来一样。
看多了这些走心细节,有时真会产生“梦回唐朝”的错觉。
而以小见大,正是本剧的特点。
马伯庸曾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写道——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
即使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类的高度概括,很少会细致入微地描写。
我相信,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换句话说,无论是史记列传还是志怪传奇,自古以来,普通人都是注定被遗忘的“龙套”。
但《长安十二时辰》却一反常态,试着从张小敬这类无名之辈的视角切入,去窥探盛世的一隅。
第二集,观众可以一路跟随张小敬。
看着他在市井中闲逛、来到小摊,再点上一大碗水盆羊肉、两个火晶柿子,然后唏哩呼噜填饱肚子,再和店家闲侃上两句。
几个镜头、三言两语,就能拼凑出盛唐时期平民百姓的日常轨迹。
▲注意看姚汝能这嫌弃的小眼神
在此之前,无数人曾试着描摹心目中盛唐的模样。
直到《长安十二时辰》开播,那些瑰丽幻想才终于“脚踏实地”。
上至皇室贵族的奢靡生活,上位者勾心斗角的政治博弈,下至诗人学士以文会友的文艺生活、平凡百姓的市井生活,本剧都尽其所能地展现到位。
可以说,这是一幅前所未有的盛世绘卷,它大气磅礴却又不失细腻,充满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一切就像导演曹盾说的那样——
“努力想还原大唐的一天。”
当然,《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历史细节并非无可指摘。
无论是百姓手中所拿的日式团扇,还是街边摆设的白色灯笼,都被人指出这是明晃晃的和风,而不是唐风。
甚至有人调侃,这些灯笼就算挂在浅草寺前也毫无违和感。
还有人指出,除了崔器之外,部分旅贲军穿的铠甲是宋金甲,而不是真正的唐甲。
关于这一点,制作团队中负责铠甲设计的温陈华老师已经在微博给出解释。
换句话说,经费有限,尽力了。
▲值得一提,本剧应当是国内第一个大量使用金属铠甲的剧组
除了服化道的缺憾,《长安十二时辰》本身其实也不是完美无缺,追剧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不少硬伤。
比如故事开局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上节奏。
但等到后续剧情逐步铺开,却显得散乱。
除了有靖安司、狼卫、林右相、熊火帮等多方势力,还有张小敬、李必、闻柒、龙波多重视角在不停切换。
再加上,支线人物不断增加,挤占了双男主的戏份,以至于开头营造的致命危机居然渐渐失去存在感。
明明长安城即将面临“恐怖袭击”,李必和张小敬嘴上说着“长安百姓危在旦夕”“赶时间”“只剩几个时辰”“立刻追查”,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慢悠悠。
众人也反复在寻找线索、丢失线索、重新找回线索的剧情里徘徊。
作为群像悬疑剧,节奏散乱,多线叙事穿插过于频繁,还想让观众继续保持全身心投入,很难。
即便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大家心里也都清楚,长安非一日建成,国产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进步,就是好事。
小十君愿意为这样的良心剧,再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