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80年前的老照片,让我想起杜甫的可怕经历,母亲也曾遇到过

朋友们,你们见过茅屋吗?
80后农村娃们可能见过,但90后应该基本就没见过了,00后就更是闻所未闻了。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茅屋的照片,讲讲关于茅屋那些可怕的事。
1
这些照片,都是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拍的。
她于1933年来到中国,1946年离开。
光是保存下来捐献给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底片就有万余张,照片6000余张。
可以想见,那些拍得不满意而未留底的,还有多少。
我在推测,可能她的工资,大多数都花在这里面了吧?
作为喜欢老照片的人,我真心感谢她。是她,让我们纤毫毕现地看到,那个年代,中国的普通人,是什么样子。
他们住怎样的房子,做怎样的事,吃怎样的食物,穿怎样的衣服。
2
这几张照片,拍摄的,就都是茅屋。
没人会说她怎么把镜头,对准了茅屋?干嘛不去拍更好看的城市呢?
是不是故意的?
城市她当然也有拍。
她的拍摄对象,十分广泛,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把她所到之处的城市农村、平民达官都拍下来了。
她给了我们全面的影像。
我们来说说茅屋。
顾名思义,茅屋,就是茅草为顶的房屋。
3
有的竹席为墙,有的是荆条连在一起,涂上泥巴,有的,是土砖墙。
共同点,就是茅草顶。
茅草顶是层层叠叠的,小时候,我家只有牛栏屋是茅屋。虽然其他房子是土砖瓦房,但到处都漏水。
倒是茅屋不漏。一年年累下来,它太厚了,厚到再大的雨水,也漏不到最底层。
又因年代久远,已经开始腐烂,顶层长着绿草小树……
也正因如此,它密不透光。
如果居所是茅屋,不晓得要多压抑呢。
茅屋不怕雨,最怕风。
4
母亲就在茅屋住了很多年。
多年之后,她心有余悸地告诉我——
有天晚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突然,整个屋顶都被掀掉了。
十几岁的她吓得要命,狂哭大叫。
外婆急忙找了个还没漏雨的地方,带着儿女们窝在一起。
外公呢,摸黑出去追屋顶。
黑灯瞎火的,哪里找得到呢?
连爬带滚就回来了。
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其实根本没吹远。
就在房前的田塍下。
5
看到此处,相信很多朋友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直是一样一样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好在,杜甫的愿望已经达成,1994年,家里建了楼房,母亲那种吓人的经历,我们不必去见识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