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两张磨刀照片的分析
(被点评的照片:磨刀师傅)
..................................
作者提问
徐老师,这是一个磨刀师傅工作的场景,磨刀时还时时溅起了火花,我想请问徐老师,逆光拍摄,人物后面的一堵白墙在拍摄时要么容易过曝,要么人脸就很黑,怎么办?这个白墙在画面中会不会抢了人物?
....................................
徐晓刚讲评
这个场景这样拍,如果不补光,就会室内、室外反差过大。白墙因为亮,肯定会吸引视线,如果对画面烘托作用不强,建议不要取入。如果非要保留明暗各部分的细节,可以前期补光,也可以后期补光提亮,尽量使用Raw格式,保留更多细节,是能够后期调整明暗的。
但是,要想一想?即使解决了明暗问题,本片就到位了吗?用光是为主题服务的,也是为主体服务的。如果主体没有一个好的瞬间,画面陪体也很杂乱,那么单独追求用光是舍本逐末。
本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平铺直叙,视点平淡、技法平淡、想法平淡、瞬间平淡。此外,画面也比较杂乱。另外,衡量一张照片的好坏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如果谁过去拍都很容易拍成这样,那么就说明,这张照片缺乏独到之处,不是很好的作品。假设借用屋里一个特殊的东西做前景,比如几把挂着的刀,透过缝隙去抓拍人物的生动表情,效果应该很棒。当然这个前景是假设,需要您自己观察,寻找。
正巧,我也见过一幅拍“磨刀”的好照片,非常含蓄、微妙。在此引用,给作者再支一招,供作者参考。当然,拍摄人物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两种办法。
《胡同印象》 刘峰 摄 引自《一招出牛片》。
课后发福利
遮挡或隐藏——距离产生美
我们发现,有时适当地把主体遮挡起来,反而会更加引人注目,使作品具有含蓄的魅力,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它符合了一条审美规律:距离产生美。很多事物,原本很美,但是看得多了,就太熟悉了,慢慢就会觉得平常、平淡。而稍微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提供一些陌生感,美感就产生了。比如上面的作品《胡同印象》。
路边的磨刀师傅,再常见不过了,平淡地记录下来,意义不大。而抓取刀遮住脸的一瞬间,人物顿时活灵活现,不仅清晰地交待了人物身份,更含蓄地表现了人物专注、认真的精神状态。
.........................................
徐晓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