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愁传统节日序列过年(一) 年前二节

年前二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也叫“年节”。人们把过春节称之为“过年”。 年节中国大多数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极为重视。因之,在所有的节日里,过年最为隆重,延续时间也最长。实际上,整个过年的过程是连续度过一系列节日的过程。

一.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 的含义有三:一是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是打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就是用肉“腊祭”;三是消除疫病迎接春天。腊月初八就是腊祭的日子,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五位家神,即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来年丰收吉祥,这就是“腊八节”

腊八节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已存在,只是名称有别。据汉代人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腊祭“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适应国情,佛教就说腊八这天释迦牟尼成道,称之为“佛成道节” 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把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收集到的米、栗、枣、果仁等倒在一个大锅中煮成粥,散发给信众。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称之为佛粥。这就是“腊八粥”,即腊八饭的来历。

每年的腊月初八,坡刘村家家都要做一大锅“腊八饭”。所谓“腊八饭”,就是由:面条、小米、黄豆、红豆、玉米糁各种五谷杂粮,还有肉丁、红白萝卜等多种食材做成的粘稠稀饭。坡刘村人的讲究,腊八饭一定要和乡邻共享,所以腊八这天的一大早,满街都是端着香喷喷的腊八饭给左邻右舍奉送的孩子们。无论谁家,都是接到别人送来的腊八饭后倒进自家锅里,再给碗里把自家的腊八饭舀满让送饭的孩子端回。等到所有的乡邻送完接完,自家开始吃饭时,各家各户的腊八饭都成了“百家饭”。坡刘村送腊八饭的这种习惯不知源于何时,但它充分体现了邻里之间相互亲近,互助互帮,与乡里共享幸福的团结精神。

由于腊八饭做的量很大,往往要吃多日,有“腊八姓张,越热越香!”的说法。

过去人们日子艰难,平时省吃俭用,但腊八这一天的腊八饭却做得尽量丰富。腊八过后,人们也就开始为过年准备了,如: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购置年货、购置礼物等等,就像把平时省吃俭用的习惯给忘了,跟平时形成了巨大反差。所以村里又有一个说法:“吃了腊八饭,人就糊涂了!见啥都想买!”

二、祭灶:

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少到汉代,人们已经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具有侦查家人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人们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

所谓“祭灶”,就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给厨房内正对厨房门的墙壁上设立的供奉灶王爷、灶王婆的神龛换上新的灶王爷、灶王婆画像,两侧贴上一副对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吉利语词,横额则是“一家之主”。再供奉上特制的灶爷坨坨等。

民间传说,在居家诸神中,灶神居于“一家之主”的地位。掌管着人间衣食与祸福大权。他把人们做的好事坏事放别记在“善”和“恶”两个罐子里,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给玉皇大帝报告,玉皇大帝据此决定给这一家人新一年的祸福。所以对祭灶人们都很重视。祭灶当然离不开香蜡纸表,还有特制的贡品花糕馍,或者点上红点的桃形蒸馍。有意思的是,这些常规礼外,很多家庭会蒸红糖包子或酥油包子祭灶,寓意把灶王爷的嘴给“甜一甜,上好言”,还有人给灶王爷烧金银纸锭,认为灶王爷“收人钱财,为人消灾”,会“好事报上天,瞎事撩(丢)一边”,给阖家带来幸福。这虽然反映了旧时人们良好的企盼,但也反映了专制社会特有的一种贿赂文化吧。我村的刘彦强老师有两首《如梦令》小词就说的是这种习俗:

祭灶人:

糖飨粘糕上供,更有金银纸锭。好事贿求言,跪点香烛供送。送供,供送,归廨吉祥临幸。

灶王爷:

因果有据报应,福祸非吾司命。善恶自家挣,烟火难熏心静。静心,心静,劝汝莫迷春梦。

如果说吃了腊八饭人们开始糊涂的话,那么祭灶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整理庭院、杀猪宰鸡,蒸年馍、买年货,置办年礼了。过去,在坡刘村,杀猪宰鸡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八这几天。过了二十八,家家都开始蒸年馍、支油锅,煮肉炒臊子了。蒸年馍包括为全家过年以及招待来客做的普通蒸馍、包子外,还有送亲戚的礼馍。支油锅除了炸人们爱吃的果子、油饼之外,还有炸好招待来客的油炸食品,如丸子,过油肉、肉丝等等。过去人们没有冰箱,食品经过油炸之后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坏,这也是家家户户支油锅的原因之一。

祭灶之后置办年货就到了高潮。尽管过去人们因家庭贫困而省吃俭用,但过年却是不能省的,家里有猪羊鸡鸭的,就要杀猪羊宰鸡鸭,没有的就去杀猪羊的人家割(买)一吊肉回来,还要去市场上买其他年货,扯布为家人做新衣裳,尤其是孩子,一年到头就这一次新衣服是不可免的。因此,家庭特别困难的,大人就感到非常艰难,这样就有了“娃娃过年呢,大人受难呢”的说法。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另外,祭灶之后到腊月三十之前,欠债的人都要千方百计的给人家把账还上,而债主也就在这几天抓紧时间催着要账,所以,欠债而又没有能力还账的人这几天就特别为难。按照迷信传统,一到腊月三十,任何债主都不许再去催债要账,否则就会触怒诸神,来年必遭天谴的。这样对欠债的人家而言,就有了“过年就是过关”一说,因此旧时又把过年叫做为“过年关”。

(0)

相关推荐

  •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提到过节,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春节.春节是最大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节日. 我们这里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拉开了序幕.俗语说"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馒头六杀猪,七八噼啪到年下".二十三是小 ...

  • 田永明 | 过年(1)

     作者简介 田永明,男,汉,1970年7月16日出生.1991年毕业于乌盟师专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二中语文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爱好写作. 难忘的记忆 --过年 前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

  • 那年关时节的杀猪饭

    时至腊月,商店里.街道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股祥和.浓厚的过年气息弥漫在你我身边.村里的人们纷纷进城备办年货,买肉的.购物的.探亲的.送友的-- 说到吃,让我想起了过去所吃过的那些美味,记忆里最深 ...

  • 乡情乡愁系列传统节日过年(四) 初一到十五

    初一到十五 一.迎神. 旧时传统,初一到初五的这五天,天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燃放爆竹鞭炮,接神祭祀.但每日的主神有所差别.初一拜祭岁神,主一年祸福:初二拜祭土地神,主五谷丰登:初三拜祭赤帝,主免发怒生气, ...

  • 乡情乡愁系列传统节日过年(三)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           刘彦强   新年第一天就是农历正月初一,称之为大年初一,也就是官方所说的春节.按照传统,这一天是拜太岁日.在坡刘村,过年的所有日子就是这一天最为隆重. 一.开年饭. 大年 ...

  • 乡情乡愁系列传统节日过年(二) 除夕

    除夕 除者,去也,夕者,晚上.所谓"除夕",就是先一年的最后一晚,也可以理解为最后一天.旧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所以除夕就有去旧迎新的意思.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五)重阳节、寒衣节与冬至节

    重阳节.寒衣节与冬至节  一.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规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因而"九"便成了最大的阳数,九 ...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四)乞巧节与中秋节

    乞巧节与中秋节 一.乞巧节.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牛郎织女的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所以现在人们普遍把农历的七月七日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在坡刘村,围绕 ...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三) 端午节

     端午节 一.看麦稍黄 "麦稍黄,女看娘"在坡刘村一带,每年到了麦子快成熟的时候,外嫁的女子都会回娘家,谓之曰"看麦稍黄". "看麦梢黄"听 ...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二)清明节

    清明节 "南山北山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混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这一天人们上坟祭奠祖是绵延数千年的风景线. 清明,24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左右太阳到了" ...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一) 补天补地与龙抬头

    补天补地节与龙抬头 一.补天补地节. 除过年外,坡刘村人过得最为热闹的节日是正月二十的补天补地节.因为坡刘村有个戚山寺,相传是汉文帝时期祭祀高祖爱妃戚姬的戚姬祠演变而来.农历正月二十,相传是中华始祖女 ...

  • 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作文300字(原创20篇)

    篇一: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少:有的人喜欢过端午节,有的人喜欢过元宵节,还有的人喜欢过中秋节,而我最喜欢过的是春节. 春节的习俗不少:放鞭炮,包饺子,贴对联,挂灯笼--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