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人物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意义
内容摘要: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拓并确立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新体制。其创的白话形式为其它三部名著奠定基础。开中国长篇小说先河,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小说中的智谋描写令人惊奇,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和深刻意义。比如官渡之战,曹操能谋善断,击败了强于自己的袁绍。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曹老板的机智,更让我也认识到了智谋的重要性。
关键词:郭嘉;鬼才;周瑜;潇洒;诸葛亮;智慧
作者简介: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三国的长河岁月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群星璀璨,在中国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鬼谋之才的郭嘉,曹操在他的帮助下相继战吕布,夺徐州,灭袁术,败袁绍,北征乌桓,夺取中原各州县,率先形成后来三国中最强的一方。郭嘉虽然壮志为酬,但是却留下了鬼才的称号,足可为后人树立智慧的典范。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只可惜天不假年,郭嘉38岁便撒手人寰,一代贤臣,临终前还在为曹操献计帮助他收服辽东。以至于后来人们为了赞誉郭嘉的智谋就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谚语。曹操与郭嘉之间的关系也为后来主臣关系树立了典范,并流传于后世。做事当学郭嘉,事事都考虑周到详尽,为人主贡献自己所有的心血,为自己的老板尽心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毕业从事社会劳动时,为自己老板做事该怎样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意义。
三国中的周瑜也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大才,他能文能武,精通音律,儒雅而又潇洒。周瑜辅佐江东两代君主,为江东的崛起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早在孙策当政时,他就率领江东兵马东征刘瑶、吴郡、扬州,开疆拓土,才有了后来江东鼎足之势的基础。孙策死后,孙权即位,由于担心周瑜的威望过高,自己压不住群臣,便主动让位给周瑜。周瑜宁死不做僭越之事,便亲自带领文武众将在孙策灵前发誓,要忠心辅佐孙权,成就功名大业。赤壁之战前,他在政堂前分析了曹军的不足以及吴军的优势,稳定人心,并主动带领五万精兵开赴三江口,与曹操对峙。赤壁大战他用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师都督蔡冒、张允,扫清了进攻时的劲敌。后来与诸葛亮合作,用火攻击败曹操,保住江东大业,改变历史的走向。周瑜对内与小乔合为知音,两人情投意合,为后世传为佳话。做人当学周瑜,无论做什么都能做的很好。用苏轼的话说就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拥有如此精彩的人生经历,也不枉我们来人间走一遭。周瑜是江东基业的奠定者,大丈夫生于世间,就应该建立功名大业,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足够精彩。
说起三国,不能不提到诸葛亮,刚出茅庐便定下三分天下,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智取荆州、六出祁山等等。体现了他无穷无尽的智慧。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用个人的智慧不仅改变了蜀国集团的命运,更是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舌战江东群儒体现他的大智大勇,赤壁之战与周瑜阵前斗法,体现了他的刚毅与不屈。总之,诸葛亮的智慧总是让人惊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百年来,许多人都以诸葛亮为榜样,虽然没有他那样的智慧,但是传承了诸葛亮的个人精神,留下的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比如金朝末年,完颜承晖在面临蒙古大军围困中都城时,宁死不屈,在面临绝境时以诸葛亮为榜样,说道:我虽无孔明之智,但是也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后在蒙古军破城时他服毒自尽。在三国中,蜀国在丢失荆州之后,面临着被吞并的危机。诸葛亮安居成都,平定来犯的五路大军,保住了蜀国。之后南服孟获,北伐曹魏,六出祁山。还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国失去荆州后在三分天下中是最弱的,如果不积极进取,就会有被曹魏吞并的危险。诸葛亮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八万多蜀军出祁山,北伐曹魏,然最终天算不如人算,病逝于五丈原,壮志未酬身先死,引来后人的悲叹。毫无疑问,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古代,都是国家和人民的栋梁之才,直到现在,他取得的成就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们学习儒家思想,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
三国中刻画的优秀人物还有许多,比如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忠勇刚正的赵子龙,三姓家奴的吕布、优柔寡断的袁绍,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入人心。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人物,都产生了历史影响和社会意义,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很深的启发。
参考文献:
史学家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演义》:
元脱脱《金史》、《大金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