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风水”
通常所谓的“风水”指的是一种确定住宅(阳宅)和墓葬(阴宅)的方位、朝向、布局、营建日期等的术数。而“风水”二字的起源就要追溯到托名晋代郭璞著的《葬书》。
《葬书》开宗明义便说:“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牙于室。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认为一定要把死者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生气,就是指能够生发万物的“五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五气在地下运行,万物生长都是五气生发而成的,人也不例外。人活着的时候五气聚在体内,一旦死去气便凝结成骨骼,不复存在了。而把人的遗骸埋入有“生气”的地方,那里的生气便会纳入遗骸之中。又因为人的身体是受于父母的,父母的遗骸得了“生气”,父母遗在世上的身体(所谓“遗体”)即他们的子孙就会受到他们的荫佑。
这里的关键在于父母遗体得“生气”后可以福及后人的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葬书》除了引用所谓《经》的文字,还举例进行了说明。汉武帝时,有一天未央宫的铜钟突然发出“嗡嗡”的声音,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灾难的征兆。只有东方朔站出来说,这一定是因为有铜矿山崩塌引起的。过了几天,朝廷果然接到奏报,说西边的蜀地有铜山崩塌,经过覆查,铜山崩塌的时间正是未央宫铜钟发声的那一天。汉武帝很奇怪,问东方朔原因。东方朔说:“铜出于山,气感相应,犹人受体于父母!”汉武帝叹道:“物尚如此,而况人乎!”这就是“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故事。另外一个例子是说,春天栗树开花,房间里往年结的栗子便会发芽。举过例子,《葬书》继续说,气是随着高山山岭的延伸而运行的,但其被风吹便会消散,水则会拦截住气的运动,所以古人就据此设法将气聚住使不消散,控制气的运行使其止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古人的这种方法因为与“风”与“水”有关,所以称为“风水”。这样,《葬书》指出了“风水”的原理和名称的由来。
其实,春季栗子发芽与栗树开花并没有因果关系,是栗子本身有发芽的内在条件,春天天气转暖,在一定湿度下它自然会发芽;铜山崩而钟鸣也只是共鸣现象,不足为奇。直到宋代,沈括才发现了共鸣的原理。沈括朋友家琴室放了一把琵琶,每当有人吹奏九孔竹管时,琵琶就会发声应和。沈括的朋友很奇怪,请教沈括,沈括说这叫“共鸣”,只要28调中有音和琵琶的空弦音相同,就能应和。
沈括画像
《葬书》的“风水”概念偏重于相墓,现在的风水概念则相住宅相墓地之意兼有。另外,风水术还有堪舆、青乌、青囊、相地、相宅等名称。
“堪舆”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日者列传》,说是汉武帝召集占卜家开会,问某一天能否娶妇,其中的五行家说可以,堪舆家说不可以,建除家说不吉,丛辰家说大凶,历家说小凶,天人家说小吉,太一家说大吉,争论不已。汉武帝最后说:“避诸死忌讳,以五行为主。”清代钱大昕《恒言录》认为:“古堪舆家即今选择家,近视乃以宅相图墓者当之。”《淮南子》曰:“堪舆行雄以知雌。”许慎注解说,堪是指天道,舆是指地道。《汉书》中载杨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孟康注:“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汉代王充《论衡·诘术篇》引用过几段图宅书原文:“图宅术曰:‘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第定名立,宫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还有:“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看来图宅术是有关住宅禁忌的风水术,如此说来,堪舆就是创造风水术的神怪。《汉书·艺文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日本学者陇川资言考证为“说风水方位之书”。
“青乌子”之名在汉代已出现。《抱朴子·极言》:“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真诰甄命授》:“昔青乌公者,身受明师之教,审仙命之理……后服灼而升太极。”这里的青乌子是道教中的神仙。《广韵》十五“青”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云“汉有青乌子,善葬”,并且《世说新语·术解》梁刘孝标注文中引用过《青乌子相冢书》,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四六引用过《青乌子葬书》,说明唐以前确实有《青乌子》一类的书。《旧唐书·经籍志》记有《青乌子》三卷,唐柳宗元有诗云“子孙万代乘灵址,谁言之者青乌子”,刘禹锡诗云“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唐王瓘《轩辕本纪》还说:“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今本的《青乌子葬经》据考证是元明时代人所作。后人也称风水术为“青乌”。《晋书·郭璞传》记载隐士郭公讲“青囊中书”九卷传给郭璞,因为郭璞后来被尊为风水术的初祖,后人也称风水术为青囊术。
风水师常常被称为地理先生,古代的地理也往往专指风水事宜,“地理”也是风水术的代称,明代李国木编有《地理大全》,清代端木国珊编有《杨曾地理元文四种》,寇宗辑有《菊逸山房地理正书》,都是专讲风水的书籍。宅本是指活人的居所,如《尚书·召诰序》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人死后也需要长眠之所,于是,死人的墓穴又被称作“宅”,即所谓“阴宅”。《礼记·杂记》云:“大夫卜宅与葬日。”《疏》云:“宅谓葬地。”《孝经·丧亲》云:“卜其宅兆而安措之。”《注》云:“宅,墓穴也。”汉以后,人们仍习惯称葬地为“宅”,于是风水术也被称为“相宅”术,包括相阳宅和相阴宅两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