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钱”流向量化?风险收益性价比高是王道

点击上方音频,立即收听本文↑↑↑

没有一种策略是每个阶段的“常胜将军”

在A股30年发展历程中,股市行情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可以保证每年持续能赢。
主观多头方面,有时候成长策略占优,有时候价值风格突出,但不论哪种,都经历过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和2018年熊市这样的极端情况,也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回撤。
有人会说价值投资是做时间的朋友,长期投资获取正收益的概率还是很大的-确实也是这样。但真实的情况是,买基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追涨杀跌,基民可能不能获得曲线上显示的收益,甚至不赚钱
 

“聪明”资金流向量化领域

当市场遇到系统性风险时,一些基金回撤超过30%,普通人心态上一般难以承受,很容易形成 “割肉”赎回的操作。简单来说就是“拿不住”,即便可能心里想着长期会涨回去,情绪上依然难以控制。
况且有的基金经理“知行不一”。前阵子一位VC大佬就曾吐槽:“很多人都说要做时间的朋友,但他们只是说说,根本没有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况且时间压根不想要那么多朋友,你们想多了。”
相比之下,近年来在国内受到更多关注的量化投资,依靠数据挖掘分析,开发策略模型,根据模型算法对全市场近4000支个股数据分析,最终组合持有数百只股票。风险分散且纯“客观”选股的方式,获得了大量“聪明”资金的追捧。

量化投资在国内发展尚处于蓝海

据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1月,国内也已经有了8家百亿量化私募。
可以看出近两年大家对量化私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即便如此,中国量化策略占比仅为15%,而属于成熟市场的美国,量化策略占比已经达到60%-70%。量化投资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量化投资也分很多策略,但单一策略依然难以持续战胜市场。量化指增和CTA策略在上半年大放异彩,到了下半年波动没那么大,收益也逐渐变窄甚至有些也出现了不小的回撤。

多策略更能应对各类复杂市场行情

有没有一种策略基金能分散风险,应对各类市场行情?
量化多策略产品就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投资方式:
1、从风险角度,多策略产品小于单策略产品。多策略产品资产会配置在不同策略上,各策略同时发生回撤的概率相对较小。
2、从资金使用效率,多策略产品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单一策略有时不会将资金全部使用或因等待时机不进行操作,造成资金使用不充分。
3、从收益风险比,多策略产品的收益风险比更适合当前市场。目前单品种阶段性波动剧烈,多策略能够熨平净值曲线。

风险收益性价比高是王道

投资者往往对具体策略内容不敏感,他们往往更注重基金是否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有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较高的表现。
最大回撤是风险控制的重要考量因素,多策略是基金管理人将各种策略的组合的统称,不同家叫法也略有差异。
比如百亿量化私募灵均投资,将多策略产品归为量化对冲增强系列,该产品经历了多年的牛熊,不管是回撤还是收益,都跑出了远超市场中证500指数的优异表现。
其代表作XX信托灵均多策略对冲自2018年以来,截至2020年12月4日,累计收益达到**%,远超同类平均以及中证500指数。(点此认证查看业绩)
2019和2020年至今,基金费后绝对收益分别为**%和**%,也显示了这只产品“弱市能守得住,牛市能跟得上”的特点。
据了解,具体在投资子策略方面,灵均量化对冲增强系列采用的是80%仓位量化对冲+20%仓位CTA的组合。
 
首先,利用量化对冲策略模型预判未来市场走势:预测市场上涨,则减少对冲比例,获得部分市场上行收益;预测市场下跌,则增加对冲比例,规避部分市场下行风险。
而CTA策略往往在商品市场有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更容易获得收益,跟商品市场涨跌无关;且与股票市场相关度较低。
比如2020年疫情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巨幅波动,出现了原油暴跌等黑天鹅行情,CTA策略依然可以获取正收益。这样的组合可平滑组合净值曲线,降低组合的波动性。
在多策略产品之外,FOF产品往往也是分散风险的热门选择。此外提醒大家注意,大多数FOF产品存在双重收费的弊端。
除此之外,很多FOF产品中,母基金管理人和子基金管理人之间无法知根知底。
可能一开始构建组合是根据市场情况配置各个不同策略风格的子基金,但子基金如果根据市场情况随时变换策略,将导致FOF产品风险集中,投资失败。
多策略产品由于是同一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子策略均为自行研发,熟悉程度高且更易于掌控,在风险控制上会做的相对更好。

根据投研实力判断量化私募

有实力的量化私募都有自己的王牌策略,但只有极少数私募有能力研发多种策略且都做得优秀,而灵均投资是这其中的“少数”。
灵均旗下的指增、量化对冲以及CTA策略,产品业绩这两年都名列前茅,
正是因为每个策略单都可以独当一面,灵均的多策略“量化对冲增强”系列产品组合起来才能通过互补获得稳健收益。
灵均投资成立于2014年,是资深的老牌量化私募。成立6年来,凭借出色的投研实力和业绩连续多年蝉联“中国证券报”金牛奖、“中国基金报”英华奖等业内几十项顶级私募荣誉。
目前,投研团队共95人,均毕业于清华、北大、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剑桥等海内外名校;均拥有深厚数理背景,具备先进、丰富的投资经验。平均从业年限7年以上,其中核心团队从业年限13年以上。
相较于主观投资看重基金经理的能力,量化投资更依赖模型策略的选股。因此量化私募每年需要持续大手笔投资到模型的研发更新与改进上。
近三年灵均投资每年在人才引进和硬件设施建设(比如机房建设、GPU、服务器、数据库)等方面投入资金1.5亿—2亿人民币。
 
灵均董事长蔡枚杰近期也表示,公司将持续增加在人才引进和模型研发上的投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高投入也让灵均“被迫”做出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
在市场参与者机构化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的,超额越来越难做。
即便目前灵均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国内量化行业领先水平,为了能始终站在第一梯队“活下去”,灵均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研发投入,不断更新迭代。
做出稳定的超额收益才能稳居于量化第一梯队。因此,在这种压力下,灵均也难以有任何懈怠。
总的来说,这一类“量化对冲增强”系列产品波动相对较小,相对适合资产配置比较集中以及对净值波动比较敏感的投资者。
编辑:慧羊羊
主编:六  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