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一个是客观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一个是不变资本,一个是可变资本。
客观因素指的是由店铺、产房、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组成的生产资料,主观因素是人的抽象劳动,这种一般劳动过程是敲代码还是插秧苗并不影响它对产品价值的增加,两种完全不同的劳动方式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是一样的。
从价值的增殖过程看,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劳动量是可变资本。我们都知道作为原材料的棉花和作为商品的棉衣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一斤棉花的价格远远比不上棉衣的价格,这是为什么呢?在劳动过程中,员工将自己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到劳动对象上,把新创造的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又称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一件成品棉衣的价值必然保有着原材料棉衣、机器损耗、工资、店铺租金等生产成本。经过劳动加工的产品价值一般而言都会比原材料的价值高,如果出现做出来的成品比原材料价格低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必然不能持久,如果该情况长期发生,这就是花钱搞破坏,最后将面临着破产。
所以员工在劳动的过程中,其劳动有两种属性,一种属性创造价值;另一种属性保存价值,将原有价值追加到成品上。其实就是加工费和成本,最后加在一起组成新的价值。
生产资料在加工成商品时会有一定程度的无用损耗,比方说厨师把一盘青菜炒糊不能吃了,这盘青菜只能是扔掉,而所造成的菜、油盐酱醋等生产资料的浪费以这盘菜而言是一种无用损耗,但当这种损耗以一定的比例出现时,资本家还是会将其纳入成本预算,将其价值加到以后所有的青菜中分摊。从某种意义而言还是实现了保存原有价值的功能。
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生产资料是保存价值,劳动力是追加价值,两者只是原有资本价值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劳动过程的因素所采取的不同存在形式。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即购买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那部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未改变自身价值量,因此成为不变资本。反之,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再生产超出自身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转化成可变量,因此被称之为可变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会影响到已经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但不会改变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的性质。同样,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量的比例的改变,也不会影响它们职能的改变。
假设以前10个农民只能够种50亩地生产25万斤水稻,现在两个人用机器就可以种50亩地生产50万斤水稻。在这种情况下,被加工的生产资料,被加工的生产资料大大增大,镰刀锄头比不上机器,预付劳动力大大减少。这种变动只是改变了总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占有比例,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并未产生任何影响。
在不同时代,前者参与的劳动力多,其单位水稻价值远高于后者价值。后者的机器折旧损耗成本平摊到大量的水稻中,一斤成品水稻的价值和种植水稻的成本不会相差太多,因为其中只有很少的劳动量参与增值过程;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前者参与的劳动量远大于后者,单位价值也必然大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