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友朋聚散(唐诗中的CP故事:李杜、元白、刘柳)
傅抱石《李白画像》局部
在大唐诗人各自尽显才华,大放异彩的同时,他们彼此之间也因为欣赏、了解、仰慕、帮助等种种原因而产生了友谊。
虽然没有便捷的通讯方式可以即时与朋友倾诉,但却在独自思量和想念的时间里,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这些诗歌不仅是对朋友思念的倾诉,也是对自我处境的映射。
孤独,虽然时常笼罩,但因与远方故友的遥遥吟诵,即便相见无期,也成为了最珍重的陪伴。
李白和杜甫,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一生只见过三次。
天宝三载,李白被赦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洛阳时,见到了小他11岁的杜甫,他们一见如故,相约一起去王屋山学长生之道,但是失望而归。几个月后,他们又在梁宋重逢,他们和高适,三人携手同游梁宋。一年后(天宝四载745)的一个秋天,李白与杜甫在鲁郡县再次重逢。
他们一起在鲁郡游历之后,便各奔前程:年轻的杜甫要西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则已经被长安所抛弃,他要继续在齐鲁、吴越等地游历。告别之际,李白很洒脱地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门送杜二甫》)。此后,在李白现存的作品里,就不再提及杜甫了。而杜甫,却对李白念念不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在思念李白。
李白行吟图
杜甫是如何思念李白的呢?
乾元二年(759),二人分别之后的第14个年头。杜甫举家来到西北边陲的秦州避难。有消息说李白在流放途中落水而死,听到这个消息后,杜甫将信将疑,连续几个晚上梦见李白,连续写了几首诗思念李白。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在这样一个西北边境小城的郊野中,一个奔波避难,衣食无着落的人,看到秋风吹起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敬佩的诗人朋友李白,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冷?
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是不是很孤独,很郁闷。我的思念随着鸿雁南飞,不知道几时能到达李白所在的南方。江上湖上,秋水涨了,路途险恶,需要倍加小心。有才能的人总是命运不济,流放在烟瘴之地,恶鬼正在路上等着你。这时候,李白应该路过屈原怀沙沉水的汨罗江了,他应该会像汉代的贾谊那样投诗于江中,纪念冤屈的屈原。
关于李杜的友谊,历来讨论较多。从现存诗歌篇目来看,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凡十五首;李白诗中言及杜甫的,仅存四首,其中两首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不是李白所作,其中包括一首调侃杜甫的《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曾被认为是李白并没有视杜甫为至交的佐证。
山径春行图
事实上,现存文献已经不足以支撑关于李杜交情深浅的判断,或许李白只写了这四首或者两首,或许写了更多,已经散佚。李白对杜甫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很难揣测。毕竟李白比杜甫大11岁,或许李白心中只把杜甫当成一个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青年才俊。
孤独的人,会不厌其烦地将自己在异乡的生活细节,悉数告诉朋友,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在写下这些文字,寄出这些期待的时候,孤独之中便会感觉到跨越空间的温暖陪伴。
白居易和元稹,便是这样的至交。他们两个人在二十多岁就认识了。
蕉林酌酒图
贞元十九年(803),二人同登书判拔萃科,又一同进入秘书省担任校书郎。一同倡导“新乐府”,当时人便对两位青年才俊交口称赞,并称“元白”。
元和十五年(815),白居易被小人陷害,贬为了江州司马。同一年,元稹得罪了宦官仇士良,被贬谪到了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到了江陵之后,元稹得了一场重病,疟疾,差点儿死掉。他想要安排自己的后事,想要把自己的作品托付给最好的朋友白居易。
得到了白居易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坏消息后,濒临死亡的元稹写信给白居易,回忆二人的交往,告诉他自己的病况和心境,并请一位叫做熊孺登的人,将书信、题诗以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白居易,他说:“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这可以说是生死托付了。
元和十年(815)十月,白居易来到江州(今江西九江),舟中收到了元稹寄来的诗和卷轴: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是在一个晚上得到了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本来患上重病的他,惊讶地坐了起来,不知如何是好,他坐了很久,灯都快要灭了,人影映在墙上,黑幢幢的。外面的秋雨,被不知道哪里刮来的一阵暗风,吹进了窗子里来,屋里更加阴冷了。
元稹的诗中,没有多言他的感受,只是用一个“惊坐起”的动作,向他的同年白居易诉说了他的惊愕之情。二人原本是同在京师做谏官,却先后因奸人陷害而遭受贬谪。此时相距遥远,不知道何时再能见面,也不知道各自的命运将会如何。这份无尽的愁绪,在一片秋风秋雨之中愈加凝重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白居易在一艘客船上读到了元稹来信。读完之后,他陷入了和元稹一样的沉思,一夜未睡。天快亮的时候,白居易灭了灯,独坐在黑暗中,感慨自己,也同样地感慨元稹的遭遇。他就这样像元稹一样枯坐着,微明之中,只听见外面风浪拍打客船的声音。
白居易回赠给元稹的诗,延续了元稹寄来的这首诗的处理手法:诗歌的最后一句,他们选择了沉默地听着自然界里凄苦的声音,江陵(今湖北荆州)那边的风吹打着寒窗,江州(今江西九江)这边的风促使江浪拍打着客船。他们各自陷入对对方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和对方遭遇的感同身受。
风声延续着他们各自的孤独,来信(和诗)又让他们各自得到了对方的陪伴。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生死之交。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刘禹锡与二十岁的柳宗元同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两人一同进入了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二王”集团中,成为青年骨干,推荐改革。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驾崩,唐宪宗即位后,打击“二王”集团,永贞改革宣告失败,柳宗元、刘禹锡一同被贬到遥远的荒蛮之地。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贬为了朗州(湖南常德)司马。
这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的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刘禹锡和柳宗元被召回京。两人一路结伴回京。
到京之后,刘柳两人会见故友,积极争取当朝主政者的支持。两人还曾结伴同去城南的玄都观看花。唐代长安城有春日赏花的习俗,时人以牡丹为贵,争相观赏,不以耽玩为耻。桃花虽然也为人所观赏,但是花品不及牡丹。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长满了桃树,联想到十年前被贬谪出京的遭遇,便以戏谑的口吻写下了这首让自己悔恨不已的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归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用花品不及牡丹的桃花,比喻“永贞革新”之后得势的权贵,讽刺那些反对“永贞革新”的人,是靠打击排挤他们这些的改革派上位的。这首诗被如今执政的那些当年的反对派得知,并传到了宪宗皇帝的耳中。宪宗皇帝当年便是依靠宦官和藩镇拥立,逼宫登基的,顺宗皇帝的死,或许是死于谋杀。
刘禹锡的诗,无疑触及到了宪宗皇帝最为敏感、最为隐晦的内心秘密。这让之前那些帮助刘柳等人起复回京的努力毁于一旦,在复杂的朝廷官员派系暗斗中,他将破绽和把柄拱手送给了对手。
元和十年(815)三月,新的任命下达了,他们没能留京任职,反而去了更遥远的南方。刘禹锡任播州刺史,柳宗元任柳州刺史。虽然职级升了,但是地方更偏远恶劣,明升实贬。播州今属贵州遵义地区,是唐代下州之中的下州,也是此次一同被贬的四个州中最为偏远的、生活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方。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年老多病,此行恐怕难以经受路途颠簸。刘禹锡得知自己将赴播州的消息时,惊恐失措。柳宗元便要奏请跟刘禹锡交换,以柳州换播州。宪宗皇帝怜悯老人,将将刘禹锡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和连州相去不远,两人又可以结伴同行,所走的路,正是几个月前回京的路。他们一路走到衡阳才分别。柳宗元要沿着湘江继续向南,刘禹锡则要从陆路向东走。
令人悲伤的是,两位挚友在衡阳界的湘水边上一别之后,此生再未相见。
四年后的冬天,刘禹锡的母亲病逝。
刘禹锡卸任连州刺史,奉灵柩回洛阳丁忧。次年(820)春,刘禹锡来到了五年前与挚友柳宗元分别的衡阳境内。此时,他或许再次感念柳宗元曾经为他请求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如果真的贬到了播州,恐怕自己的母亲早已死在了赴任的路上了。他的母亲刚去世的时候,柳宗元还专程派人到连州吊唁,信中担心刘禹锡过于悲伤会生病,悉心劝慰。
或许正在思念柳宗元之际,刘禹锡忽然被告知,从柳州来了一位信使。刘禹锡原本以为,是柳宗元来信回复之前的某个约定,不料却是挚友去世的讣告和遗嘱。柳宗元在遗嘱中,将自己的幼小的孩子和诗文稿件,托付给了他最为信任的人——刘禹锡。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
刘禹锡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五年前的春天,湘江岸头分别之时,我的马在岸边的林中长嘶,我看着你船帆逆江而上,转过一座山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骑着马,继续沿着你所说的伏波将军的古道前行,而你的风帆如闪电一般流过,佢料从此你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春天里,我从来时的古道重过衡阳——我们最后分别的地方。
如今,只看到水中红色的江蓠,目极千里,却怎么也看不到你曾从此处远去的风帆。看到江蓠,刘禹锡想到了高洁的楚人屈原,《离骚》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亡友柳宗元的身上,仿佛有屈原那孤独的影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三月。柳宗元死后9年。
在宰相裴度、窦易直和淮南节度使段文昌等人的推荐下,刘禹锡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一别长安,已经十四年了。恰好又是三月进京,刘禹锡再次来到了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绝句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之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十四年后的玄都观里,当年长安士人争相观瞻、灿如红霞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取代它们的是菟葵、燕麦之类的野菜。玄都观已然凄凉如此,当年亲手种植桃树的道士不知道去往何处、是生是死。
较之前篇《戏赠看花诸君子》,这篇《再游玄都观绝句》中,对当年得势权贵之人的戏谑没有了,不过轻蔑不减,刚正耿直之气仍在,只是增添了无尽的孤独与悲凉:当年同时看花的柳宗元,没有能够看到今日的玄都观,他是一人只身北归的。
“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浮世本来多聚散》
唐诗中的孤独,21位诗人诗歌解读
读一首好诗,就像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本书以孤独为线索,以唐代21位代表诗人的故事为引子,串起一部快意恩仇的大唐简史,全书147篇诗文的沉浸式讲解,用诗意之美,抵抗人生荒凉,借古人之幽思,探讨孤独的深层含义,也是对人生终级意义的哲学追问。
读者还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唐朝的历史风云变幻,唐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唐朝人的诗意生活。四色印刷,书中精选数十幅展现唐诗意境的山水人物名画,古韵悠然,清丽雅致,准确传达出孤独又浪漫的诗情画意。
来源 / 中信出版社、都小姐书影杂记
总监制 / 王玮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