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其昌其人说开去》 作者:志诚

《从董其昌其人说开去》

志诚 2020年2月24日

董其昌是地主成分。不要看小老头干枯瘦小,在官场上可是长袖善舞,进退得宜。一有风波,就告病回家,等世事太平,再买官进爵,如此三进三出。从三十五岁入仕,到八十岁告老回乡,为官十八年,归隐倒有二十七年。董与同为松江人的先贤陆机崇奉的“士为知己者死”相比,真是差得远了。所以,爹爹对他无好感是有道理的。

明朝曾经发生过一次有名的“民抄董宦”事件,老百姓(主要是读书人)把董家砸得一塌糊塗,董其昌只好逃难到苏州、镇江,半年后才敢回家。

董其昌平常用得比较多的别号是董文敏。志刚讲的董缩雨,我不知道。这些书画家的别号很多的,各时期有各时期喜欢的署名和印章。许多古书画的鉴定就看落款和印章,明明这一时期他不会用的落款和印章,你用了,那就必假无疑。乾隆皇帝有二千多只图章呢。

晋代书法神韵潇洒,代表人物当然非“二王”莫属,其他还有卫夫人、谢安等人。其实王羲之小时候就是跟卫夫人学字,所以有人认为王的字遒秀有余,劲健不足。但“兰亭序”行书“天下第一”的美名是毋容怀疑、一致公认的。古人形容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指的就是字的韵味。

唐代讲究法度,提倡整齐严谨,结构森严。中国四大楷书家,有三个是唐代人: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还有一位是元人赵孟頫。唐人孙过庭写过一本《书谱》,专门对运笔、章法、结体等基本原则立下规矩,不允许由着性子肆意妄为。这本《书谱》本身字写得就漂亮,许多人把它作为范本,可惜不在大陆,在台湾。当然,讲究法度并不是指要写正揩,《书谱》本身就是草书。

天下第一行书是《兰亭序》,而天下第二行书,恰恰就是颜正卿写的《祭侄文稿》,此文用笔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枯笔处更显苍劲流畅。有人甚至认为《祭侄文稿》应排在《兰亭序》之前。如此一泻千里的写法,当然和颜正卿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有关。当时,他听到最在乎的侄子被害后,心情扱度悲愤。哪像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那是处在悠哉、悠哉的神仙境地中。(道理上,就和昨天志强和我谈起的李清照丧夫后的诗、沈周晚年失子后的画差不多,悲痛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凝聚于笔端,更能动人心魄。)

轮到宋代了。相比唐代书法的讲究法度,宋代更强调个性的发挥,更注重书法的意境,代表人物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或蔡京)。苏东坡和黄庭坚关系极好,两人讲话很隨便。民间有则故事,某天,苏笑话黄:你写的字像死蛇挂树。(黄庭坚写字是挂零挂落的。)黄反驳苏说:你好!你写的字像石压蛤蟆。(苏东坡写字是矮矮扁扁的。)可见他们写字无拘无束,更主张的是心领神会,更崇尚的是意境表现。有闲得无聊的好事者考证,苏东坡握毛笔的姿势,跟我们握钢笔一样,完全不正宗。你管我怎么握笔呢?看笔干吗?看字!

好,现在该讲到行书第三名了,第三名正是苏东坡的《寒食帖》。看《寒食帖》,我倒要替黄庭坚打抱不平了,“乌衔帋”的“帋”字最后一竖,那才叫“死蛇挂树”呢!

(董其昌画)

(麦老师临摹董其昌画)

(黄庭坚书法)

(志诚铅笔临摹“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寒食帖》)

更新于 02-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