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九 四逆汤类方治验
九 四逆汤类方治验
1.四逆汤治疗沉沉而睡
治验:
女性,30余岁。月经期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而沉沉而睡,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脉微细欲绝。当即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针后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阴寒太重,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当温经散寒、挽扶阳气,取大剂四逆汤治之。
方药:
炮附子24克,炮干姜12克,炙甘草12克。水煎,分四次服用。每半小时灌服1次。1剂而愈。
来源:
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4:141.
注释:
《伤寒论》中凡四逆汤方证有11条。最具代表性的是389条,即:“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由于吐、利、大汗以及小便量多,引起阳气外泄,阴液内耗;内寒者,病之真象也;外热者,病之假征也。寒胜于内,格阳于外,故呈真寒假热之证。治宜助阳气以生阴液,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是方附子为助益真阳第一要药,通达十二经,温暖五脏六腑;干姜温暖中焦之阳,以达火化水谷之精微;炙甘草缓解姜附之辛热,并可缓解病势之发展,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本例重剂缓服,其目的是药力相继,有利吸收。若服用量太过,会产生格拒现象。
约言:
经期着凉,身寒,沉沉欲睡,四肢逆冷,脉微欲绝,大剂四逆汤急温之。
2.四逆加人参汤治疗老年性脑痴呆
治验:
女性,66岁。继往有高血压、脑血栓病史。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一日晨起后,突然两目呆滞,表情淡漠,神志时明时昧,呼之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言语含糊,不知饥饱,不知大便,时常拉在衣裤内。某医院做脑CT检查提示:海绵状脑白质病,诊为“老年性脑痴呆”。其人腹满下利,日行3~4次,小便色青夜尿频多,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周身作痛。舌苔滑,脉沉细无力。此为少阴寒化证,急温之,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方药:
附子12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党参14克。服药3剂,精神大好,神志明多昧少,言语不乱,能回答问题,仍手足逆冷,腹满下利,再以四逆汤加理中汤合方,振奋脾肾之阳。服药20剂,手足转温,腹满消失,二便正常,渐至康复。
来源:
陈明等.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2.
注释:
《伤寒论》384条云:“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本条所言的“亡血”,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由于下利伤阴,利虽止但阴血已伤,故曰“亡血”;另一种解释是“亡血”当以“亡阳”解(吴谦)。笔者认为,本条恶寒脉微而复利,说明本证为阳虚内寒,而反复下利又伤及阴血,所以说是“亡血”。两者并不矛盾,但以阳虚内寒为主,所以立法以扶阳益气为准则。方以四逆汤温补阳气,加人参者,助阳生津也。本例其神志状态,与元神失养有关,而元神失养又责于阳气失煦。若仅以神志症状为准,则难以定其病性,再往下看,确有恶寒、下利、脉沉细、舌苔滑等阳虚内寒之证,所以其病性应为阳虚内寒证,当以温阳法治之约言:
老年痴呆,恶寒,下利,脉微,舌苔白滑者,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格阳证
治验:
男性,1岁,于1960年8月28日就诊。其母代诉:7天前发热,经诊断为“重感冒”,用百尔定、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数天后热终未退。症见眼睛无神,闭目嗜睡,四肢厥逆,脉浮大无根。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体温39.5℃,白细胞19.8×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15%。符合少阴格阳证的“但欲寐”。治以温中回阳,兼以散寒,方取通脉四逆汤。
方药:
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服药后,患儿熟睡4个小时,醒后精神好,四肢不厥冷,眼睛大睁。体温37℃,化验白细胞8.4×109/L,一切症状消失。
来源:
许云斋.关于少阴格阳证辨证治疗的初步经验[J].中医杂志,1962(2):14.
注释:
通脉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70条与371条(370条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此两条原文有“里寒外热”四字。这里所说的“里寒”,是指本证之真为阳虚,“外热”是指本证之假为阳浮,综合一句话,即真寒假热证。其真寒之症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等;其假热之症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咽痛等。其病机是由少阴阳虚,里寒过甚,阳气不能内潜,浮越于上,故出现外有浮热、内有真寒之证候。本例体温39.5℃,可谓高热,然口不渴,脉不数,腹部无异常,即无腹实证,说明其高热并非阳明腹实证;但其眼睛无神,闭目嗜睡,加之四肢厥逆,脉大无根,显系阴盛阳衰证,与通脉四逆汤方证相符。为防止热药拒服,本方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值得借鉴。
约言:
虽有发热(甚至高热),但口不渴,脉不数,无腑实证,四肢厥逆,少阴格阳证,通脉四逆汤治之。
4.通脉四逆汤加生脉饮等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验:
女性,52岁。患胸闷心悸多年,多次发生昏厥,经检查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面色萎黄,胸闷作痛,神疲无力,四肢厥冷,口干少眠,心率40次/分,舌胖、苔薄白而干,脉沉、时见结代。此乃心阳不振,阳虚阴凝,心脉失和,当扶阳通脉法,取通脉四逆汤加生脉饮治之。
方药:
淡附片9克(先煎),桂枝9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麦冬9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五味子6克,石菖蒲6克,青葱1.5克。服药半月,胸闷作痛减轻,脉沉迟见起,结代脉消失,心率维持在54~64次/分,昏厥未再发作。
来源:
颜乾麟.国医大师颜德馨[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1:92-93.
注释:
通脉四逆汤为治疗少阴虚寒重证的代表方剂,其主药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离了附子就谈不上回阳救逆。原方附子用量在《伤寒论》中不是最大的,但凡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却是生的,而非救逆方是炮制过的。前人说附子生用有“开导解散”之功,就是说除其温阳外,解表散寒之作用尤为突出。《伤寒论》用生附子者有六方,其条文多有表证存在,这些表证亦多是风寒入络所引起的。生附子这种表散风寒,内温元阳的功效是其他药物不能比配的。本例所用除通脉四逆汤外,又用了益气养阴的生脉饮,补气护卫的桂枝、黄芪,养阴的生地,开窍的石菖蒲,以及通阳的青葱。在《伤寒论》中用葱茎者有三方,即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和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所用葱茎,皆葱白也,《本经疏证》云:“葱白通其在内蔽疲之阳”,可见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约言:
胸闷,心悸,甚则昏厥,脉不整,通脉四逆汤合生脉饮治之。
5.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阴盛格阳证
治验:
男性,6个月。家人代诉:患儿已腹泻13天,近日加重。住院检查:营养差,神疲,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口唇干燥。血象:红细胞3.21×1012/L,血色素60g/L,白细胞3.2×109/L,中性粒细胞38%,淋巴细胞62%。诊断:①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②营养不良Ⅰ~Ⅱ度。前后用过乳酶生、氯霉素、新霉素、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等中西药物治疗,仍泻下无度,烦躁不安,口渴,呕吐水样液。翌晨,患儿体温38℃,无涕泪,弄舌,烦躁,口渴,小便不利,面色㿠白,目眶凹陷,睡卧露睛,即紧急会诊。症见舌苔白腻,脉细数无力。此为久泻脾阳下陷,病如少阴,有阴盛格阳之势。予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方药:
川附片(开水先煨)15克,干姜4.5克,葱白2寸(后下)。水煎3次,汤成,将童便30毫升、猪胆汁6毫升炖温加入,分6次服用。2天后复诊,体温降至正常,泄泻已减,治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用附桂理中汤加味。
来源:
廖濬泉.小儿泄泻[J].新中医,1975(3):24.
注释:
从表现出来的症状分析,初诊就有“热象”出现,如发热、口唇干燥、口渴、弄舌等,粗心的人会依热证治疗,投以寒凉或苦寒药;但细思忖之,却发现久泻无度伴有面色㿠白,目眶凹陷,脉数无力,说明此系阴寒胜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阴阳相互格拒,形成阴盛格阳证,即真寒假热证。此时用纯温热药物,会出现拒服呕吐;若用寒凉药物,则使内寒更甚。仲景取姜附破阴回阳,葱白宣通上下,本证较四逆汤为重,故去甘草之缓,以求回阳之速,这是白通汤之方义。若是“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此为阴液涸竭之象,仲景在白通汤方基础上,加入猪胆汁、人尿二味,咸寒苦降,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被阴寒所格拒,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之作用。
本例所呈现的证候,“泻下无度,烦躁不安,呕吐水样液”等,符合白通加猪胆汁汤所治范畴,故取之有效。这个病例是20世纪70年代所治,所用猪胆汁、童子尿易取,且易被人们所接受;若今天取用,一是不易取得,二是不易被接受,三是现今医疗条件与环境,亦不可能再用猪胆汁与人尿了。若确是证候所需,可以考虑用咸寒养阴的果汁替代,这仅是笔者建议而已。
约言:
泻下无度,烦躁不安,时有呕吐清液,可予白通汤治之,亦可用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治之。
6.茯苓四逆汤治疗漏汗不止
治验:
男性,45岁。原患疟疾,医者妄用汗法,遂汗漏不止,外虽热炽,却蜷卧恶寒,厚被自温,不欲漏手脚,声低息短,神衰色惨,家属无计,由族兄邀余诊治。至时,人已不能言,汗犹淋漓,面赤,身壮热,不呕不渴,舌白润无苔,脉数大无力。此乃阴寒内胜,阳气外格,属戴阳一证,遂用茯苓四逆汤以图挽救。
方药:
茯苓24克,生附子18克,干姜15克,野人参12克(另蒸兑),炙甘草10克。煎好,另加童便半杯,冲服。一日夜进药3剂,午夜发生烦躁,刹那即止,渐次热退汗停,脉渐和有神。次晨口能言一二句,声音低微,此阳气虽回,气血犹虚。改进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后虽加补骨脂、益智仁、巴戟天、杜仲等温养肾元,服药半月,病体全复。
来源: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0-11.
注释: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69条,原文云:“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由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五味组成,实为四逆汤加人参、茯苓。其主治仅言“烦躁”二字,很难与茯苓四逆汤相联系。后世医家作了许多解释,但多费解。张仲景在这里省了许多词汇,如发汗未解,伤了元阳;下之未解,伤了元阴,阴阳俱伤,邪陷于里,所以才有虚性烦躁,即阴阳失交而致的烦躁。治疗上需使元阳充沛,元阴配济。但元阳先伤,故以四逆汤恢复阳气为主方,“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配以人参、茯苓滋助心阴,安神宁心。此例是由误汗引起,伤其元阳,并及元阴。所呈现的症状以阳虚为主,如“蜷卧恶寒,厚被自温,不欲漏手脚”,后又延治,致汗犹淋漓,阳浮于外,有假热症状出现,如“面赤,身壮热,不脉数大无力”等。虽无烦躁,但阳虚于内,浮阳外越的证候比较明显,故取茯苓四逆汤救治,是为合拍之策。
约言:
漏汗不止,覆被取暖,面赤身热,但不呕不渴,舌苔白滑,脉大无力,茯苓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