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职场“35岁现象”?

近年来,一个年龄现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35岁现象”。在一些公司,员工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不禁担心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35岁为什么能成为一种年龄现象?面对“35岁焦虑症”,我们需要抱有何种心态?一起来看。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35岁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一系列与35岁有关问题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现在人们关注的多是“35岁危机”,但若将“35岁现象”简单地理解为“35岁危机”,则无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难以科学地展示“35岁现象”的全貌以及诠释其实质。
环顾招聘信息,尤其是企业对于新进基层员工的招聘,大多以35岁为上限。面对如此要求,35岁以上的求职者只能望洋兴叹。曾有学者对上海和成都的招聘广告(30万份)进行调查,发现上海8成以上的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而在成都该比例也接近7成。全国各地公务员考录年龄的上限一般也是35周岁,只有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将年龄上限放宽到了40周岁。可以说,35岁已经成为人们择业时难以逾越的年龄坎。
在职场中,部分人到了35岁仍没有获得很好的成绩,依然位于低端岗位。这些人知识老化、生理机能衰退、家庭压力倍增,体力、精力以及效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一个人进入职场一般都在20岁左右。而在不到40年的职场生涯中,35岁是引人瞩目的分水岭,一部分人升职升薪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核心员工,另一部分人却是上不去也下不来。对于升职和跳槽都基本无望的员工来说,35岁是难以逾越的危机时刻。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到了35岁都面临危机。35岁也可能意味着成功和机遇。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是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最年轻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年龄统计结果告诉人们,“35岁现象”还有着另一面,即“35岁成功”。35岁左右,人的思想趋于成熟,追求目标基本确立,发展路径逐渐明晰,其对所在单位的心理认同度较高,再加上技术精湛、业务熟谙,会逐渐成为单位中高层的核心员工和业务骨干,可以说是单位难以割舍的“宝”。如果说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用人单位普通岗位公开招聘的主要对象,那么35岁以上的员工则是用人单位留用保有人才的主要对象。不仅如此,很多单位还会从人才市场中精准引进一些发展急需的年龄稍大的高层次人才。
总之,“35岁现象”不仅有“35岁危机”一面,还有“35岁成功”一面,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的共同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克服“35岁危机”的有效方案。

为什么会出现职场“35岁现象”?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年龄规律有所不同,研究对象的运行规律越复杂,人才的最佳年龄越大;同时,人才层次越高,最佳年龄区越宽,最佳年龄相应后移,但其取得首次创新成功的年龄要比一般人早得多。这就告诉人们一个重要信息:用人单位对科技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一定要尽早。如若不然,则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
科技人才是这样,其他人才或者一般劳动者也是如此。就一般规律而言,每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知识、见识的快速增长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能力在20岁左右开始爆发;到30岁左右虽然开始衰退,但由于经验的增多以及对规律认识的增强,创造能力不减反增;到37岁左右达到顶峰。当然并不否认有超常少年和大器晚成等个别现象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基层员工时通常比较青睐年轻人。尽管20多岁还没有达到最佳年龄区,但若能在最佳年龄到来前抓紧培养和开发员工,一方面能够使新入职员工尽快地接受和融入单位的组织文化,另一方面能够使新入职员工尽早进入最佳年龄区,形成较高峰值,为单位作出更多贡献。至于要引进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最佳年龄区的高层次专家和人才,则不一定非要固守35岁界限。对于这类人才,可以放宽年龄限制,特事特办。即使有的专家年龄已经偏大,但只要能为单位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或是从战略上带来新变革、创造新局面,那单位就要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35岁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发展心理学通常将20—35岁(或40岁)归为成年早期,35岁属于这一时期的后段,是生理拐点和社会角色拐点叠加的年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的研究表明,人的生命周期存在34岁、60岁以及70岁三个衰老明显的转折点,其中34岁是第一个也是与职场最相关、最有意义的转折点。在成年早期,人的心理发展稳定、智力水平不断上升,到25岁左右趋于平稳,而创造性思维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维持巅峰状态。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的生理机能从30岁左右开始老化,再加上家庭角色和职场角色的不断转化以及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多人在35岁左右开始产生职业焦虑感以及身心疲倦感,甚至会有一种被耗竭的无望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克服,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不少企业对35岁左右的求职者保持高度警惕,进而将“35岁”设为年龄上限。

“35岁现象”不容忽视

“35岁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具有很强的客观规律性。尽管“35岁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其负面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35岁危机”,其形成原因多样且复杂,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 首先,会加剧转型调整时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带来就业市场的调整。就业市场的调整要求就业人员必须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否则就要遭遇淘汰。35岁左右或者更大年龄的经职业分化之后的能力垫底者将首当其冲。这样的一批人如果长期游离在劳动力市场上,不仅会造成劳动力浪费,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 其次,会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挑战。对于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来说,最头疼的事莫过于辞退那些能力不强、绩效不高、培训不见效但又没有犯错误的平庸者。尤其是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一个人如果到了35岁左右还没有相应的上升空间,那么就有可能丧失动力和积极性。奋斗者灰心丧气,成功者日渐减少,这一旦成为风气,要想扭转就很难了。
▶ 最后,会对个人职业生涯造成恐慌。当前,“35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认可,不少人谈35岁色变,惶惶不可终日。受“35岁危机”影响的绝不是少数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此外,这个群体成员普遍表现出焦虑、浮躁、消极、脆弱、失望等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家庭亲友,还会弥漫至其他群体,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如果不重视35岁这个危机年龄,不从根本上破解“35岁危机”,社会恐慌就会逐渐加剧。
当然,“35岁现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35岁现象”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35岁成功”是“35岁现象”的主流。无论是时代楷模,还是职场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35岁的“宠儿”,都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奋斗。在职场上,他们撑起了永远不倒的成功大旗,引领着时代的前行,不仅为祖国、民族、单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
另一方面,“35岁危机”会形成一种机制倒逼整个社会去缓解和克服。面对“35岁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家、用人单位、个人都应进行全面认识以及重新审视,并采取切实可靠的举措去解决。当然,缓解和克服“35岁危机”,不是要彻底消除“35岁现象”。正是因为有了“35岁危机”,社会活力才被更好地激发出来,职场才更加充满激情,用人单位和个人才能更好发展。

如何应对“35岁现象”?

1
破解“35岁危机”,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发挥引导作用

第一,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倡导奋斗、褒奖成功,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第二,应营造鼓励创新的职场文化。积极培育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宽容、爱惜创新者的风尚,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第三,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配置各类各层次的人力资源。第四,应组织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开展“35岁危机”研究,分析深层次问题所在,帮助有关人群纾解职场焦虑。第五,相关部门应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系统可行的制度安排。各级工会也应在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发挥应有作用。

2
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缓解“35岁危机”
第一,用人单位应科学规划人力资源(人才)发展,动态调整人才结构尤其是人才的年龄结构,从而为高质量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第二,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发展需求科学选聘新员工,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高低端结合,远近期兼顾,打造良好职场品牌,打破“35岁危机”。第三,用人单位应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确定发展目标,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对接,最终实现双赢。第四,用人单位应对员工进行终身开发和培训,构建完善的终身开发培训体系,营造舒适有效的学习环境,唤醒员工的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员工的职业竞争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第五,用人单位应推动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由“现在做好就行”向“能发展才行”转型,激发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第六,用人单位应营造倡导奋斗、褒奖成功的企业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员工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3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获得“35岁成功”

第一,个人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变化、适应变化,挑战“35岁危机”、破解“35岁危机”。第二,个人应在进入职场伊始就做好自身发展规划,30岁前确定职业锚、选好奋斗路,并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既要力戒好高骛远、心猿意马、盲目跳槽,也要防止自卑消极、懒惰麻木、怠倦失望。第三,要发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在35岁到来前以出色的工作和优异的业绩来证明自己。第四,要树立大局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宽以待人、厚德载物,心向集体、互助共享,对单位有归宿感,对工作有责任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第五,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习为根本动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35岁,正是敢做敢当的年龄。35岁的职场人,理应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因此,每一个职场人都应告别抱怨、气馁和失败,以奋斗者的姿态去迎接成功!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

原标题 | “35岁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 | 中央人才工作办人才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首席专家,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导 赵永乐;徐州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袁兴国

最热门最实用

(0)

相关推荐

  • 35岁,我们在慌什么?

    近年来,一个年龄现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35岁现象".在一些公司,员工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不禁担心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

  • 延迟退休大背景下,该取消35岁招聘年龄限制吗?看看这三条建议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历经8年,延迟退休来了!专家:建议从女性开始,从50岁延到55岁". 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除了关心延迟退休的问题以 ...

  • “35岁”现象与工行职场倡仪书

    我们但凡参加过应聘,浏览过招聘信息的人,都有记忆,招聘单位的"35岁以下"是一个硬杆杆,你35岁以上,基本上自然就失去了这个岗位的竞争力.在职场的这种"35岁" ...

  • 丰田人事制度最大变革:终身雇佣或将成为历史

    文丨北岸 编辑丨小叮当 箭在弦上,没有一家企业能预测来自时代和未来的危机,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向员工保证,这是一份毫无风险的"终身雇佣". 泡沫经济崩溃至今,饱受诟病的"日 ...

  • 岂能让“35岁危机”危及职业人生

    据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现在有一种"35岁职场枯荣线"现象:公务员招考大多数要求35岁以下:企业招聘,大多数也限定35岁以下: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将35岁确定为一 ...

  • 招聘要求签“卖身契”,抵押房产才能入职,这家企业被骂上热搜!

    奇葩招聘时时有,但是每次却都能奇葩的五花八门. 比如在2020年的今天,招聘条件上赫然写着:必须签终身协议.以房产作抵押才能入职. 近日椰树集团发布了这样一条招聘信息,原文如下: (一)承诺做到&qu ...

  • 35岁真的是职场的分水岭吗?如何应对呢?

    现在很多公司不再招聘35岁以上的人员,35岁是很多城市各个公司设定的门槛,尤其是现在的新型互联网公司对35岁的人是不待见的,这只是企业给你的年龄职业打上的标签,不代表你自己当了35岁就没有上升的空间. ...

  • 从大厂疯抢程序员到35岁职场危机,我们的工作风险到底该咋看?

    最近一段时间,一年一度的秋招又逐渐到了关键时刻,今年的职场让人最大的感觉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不少程序员类的岗位可谓是疯抢不断,另一方面,让人最大的感觉确实内卷盛行,似乎哪里都在内卷,甚至35岁职场危 ...

  • 财务职场“35岁现象”:是时候说出真相了!

    职场上最纠结.敏感的年龄是多少? 大概是35岁--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 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海尔这样的大公司,也有被淘汰的风险: 35 ...

  • 职场“35岁现象”:留给我们选择如此少,是否要进入创业大军?

    古人云:"人三十而立",这句出自于<论语·为政>的话语,本来的意思是指人应该在三十左右的时间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现在特指成就,也可泛指成家立业. 而在职场, ...

  • 如何应对「职场35岁焦虑」?

    关于"职场35岁焦虑",今天聊点看法. 很多人搞错了方向,职场中年人的竞争对手,绝不是年轻人. 虽然年轻人想东西快,动手能力强,精力还旺盛,但中年人不应该和年轻人比这个. 本身大家 ...

  • 职场“35岁危机”:这是我看过的最棒建议

    职场上最纠结.敏感的年龄是多少? 大概是35岁--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 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有被清理的风险: 35 ...

  • 34岁的梅西惨遭巴萨清洗:「职场35岁定律」,球王也无可奈何?

    猎聘23小时前 关注 「职场35岁定律」恐怖如斯,连球王也无法幸免? 「今天,我要和这一切说再见了.」 8月8日,在眼泪和不舍中,34岁的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离开了巴萨俱乐部. 21年里,他留下672球 ...

  • 关于35岁现象

    晨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08-11 05:21 据说中国现在有35岁现象.很多地方的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必须说,年龄歧视应该立法禁止,这是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一样不 ...

  • 职场35岁,选择创业or继续上班?

    职场人35岁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年纪如果还停留在基层岗位上,几乎未来也没有多少发展的机会了.于是不少人开始动了"创业"的心思:去哪儿都是打工,为什么不干脆拼一下,自己当老板呢? 如果 ...

  • 破解职场“35岁危机”,这是我看过的最棒建议

    职场上最纠结.敏感的年龄是多少? 大概是35岁-- 35岁意味着,你投递求职简历可能会收到"年龄不合要求"的拒信: 35岁意味着,哪怕你在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也有被清理的风险: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