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明传承者、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致以节日的祝贺!

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此,特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明传承者、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致以节日的祝贺!

我深切怀念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们,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现将一篇旧文章转发,以表达崇敬之情。《梧桐树下记者梦》写于2007年,这一年笔者有幸入职于天福茶学院(后升格更名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计任图书馆长8年、宣传处处长2年,也算是圆了教师梦。曾忝为教师队伍的一员,与有荣焉!

梧桐树下记者梦

---- 献给母校盐城中学

1964届 严立仁

两排高大挺拔的梧榈树,护卫着校园中心大道延伸向远方。繁枝茂叶中栖息着跳跃的鸟雀,呼应唱和着动听的乐章……

四十多年过去了,记忆的底片已经退色,但是母校盐城中学校园内的梧桐树,留在我脑海中的形象依然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虽然远在南国他乡,我仍然时常把她怀念。是她给了我温馨,是她给了我动力!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多姿多彩,值得留恋。在那梧桐树下,懵懂的小伙子做起了一个梦:想当一名记者。于是,人生从此有了目标,追寻着梧桐树的呼唤,终于美梦成真。记者这一行当,成了我平生最爱的职业。

(一)

我1945年出生于盐城县西区义丰南严村一个农民的家庭,村里只有复式班一位教师的初小。上高小、初中要步行到几公里外的马厂、秦南,在总是觉得吃不饱的状态下修完初中的学业。1961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进入盐城中学,第一次见到卫队式恭迎宾客的梧桐树。在那梧桐树后的教室内,我参加了决定人生命运的中考。

我们一行42人是秦南初级中学的首届毕业生,由葛星河老师带队到盐中赶考。秦南初中是1958年仓促创办的学校,硬件不足,软件也差,又政治挂帅,突出劳动,教育质量大受影响。我们首届3个毕业班170多名学生,有“勇气”报考盐中的只有42人。其中我被认为是“种子选手”,葛老师对我寄予厚望,疼爱有加。考试时间是一天,上午考两门,我考得不错。下午考作文,自认为有把握,心情因而放松。中午葛老师带我去招待所吃饭,饭后在老师下榻的招待所房间内午休。吊扇徐徐送风,第一次享受风扇这种待遇,很是惬意。两人不觉沉沉睡去,突然听到葛老师惊呼:“不好!迟到了!”我从床上一跃而起,随着老师一路奔跑赶往考场,已迟到了半个小时。按规定迟到15分钟即不能入场,葛老师再三向监考老师求情,终于获得默许。我喘着粗气入内,一摸口袋钢笔忘了带,刹时又傻了眼。这时,一位走廊上的盐中学生忙把自己的钢笔借给我。我接笔后即到位置上坐定,眼睛盯着黑板上的作文题目出神,10多分钟没写一个字。考场外葛老师心情焦急,担心我吓得写不出来了。其实我是在打腹稿,理好头绪后,即提笔写作,一气呵成。当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钟声还没有响起。出场后我把钢笔送还给那位学生,说声谢谢,他礼貌地与我告别。我记不清他的面孔了,只觉得他的形象很高大。

此后,录取通知书收到了!我考取了江苏省13所重点中学之一的盐城中学,成为我村第一名盐中的学生,成为42名中的惟一。秦南首届初中毕业生加上考上县高中及升入中专的,三个班毕业生170多名,能更上一层楼的仅约有10名,而我拔得了头筹。我深感幸运,感谢盐中的监考老师原则上的灵活,感谢那位盐中学生关键时刻拔“笔”相助。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他们作为盐中的老师、学生的代表,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人情味、可亲可敬!

(二)

1961年秋季开学,我如愿踏进了盐中的大门。进入盐中,我上的第一堂课是语文课,认识的第一位教师是张钟仁老师,写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叫做《盐中一日》。我在作文中记述了第一天清晨到盐中报到,见到两排高大梧桐树的印象,进入教室,与老师、同学交往,由陌生到融入温暖的集体,直到晚上在日光灯下专心地自修,字里行间抒发着独特的感受。想不到这一篇作文赢得了全班最高分,张老师用一堂课的时间,从头到尾朗读讲评了这篇作文,使我深受鼓舞。不久,我被指定为语文科代表,这科代表一当就是三年,因此我对语文、作文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张钟仁老师一直在我心目中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他当时年轻英俊,身材挺拔,仪表端庄,谈吐文雅,语文功底扎实,讲课生动活泼。他对学生作文要求严格,两堂课内必须交卷,而且要求用毛笔书写。作文课时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如果要打草稿时间根本不够用,逼着我们用半堂课的时间构思、列提纲,另外一堂半课的时间书写,一气呵成。张老师对作文篇篇精改,眉批、评语均很认真。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错一个是扣一分,毫不含糊。有位同学一篇作文得了80分,算是高分了,可是错别字被扣掉21分,只得59分,不及格。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遣词造句分外认真。后来我在写作中,能够快笔成稿,多数是一遍成功,错别字少,这些都得益于张老师的从严要求。

良师可钦,益友可贵,张老师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由于当语文科代表,我与张老师接触比较多,张老师对我的学习、生活关心备至。在他的指导下,我班创办了《百花园》墙报,我当主编。这是我平生第一个主编头衔,从此便与“主编”结下了不解之缘。《百花园》设在校道的梧桐树下,文章就贴在带有玻璃的木架栏框内,定期更新。每期出来,都引来不少同学少年前来围观,评头品足,说长道短。当时我们年级有6个班,我班墙报算是办得最活跃的一个,我也因此结识了不少邻班的作文好手,常在一起高谈阔论,获益匪浅。张老师还自费订了一份月刊《新港》送我阅读,他祝我从新港启航,驶向知识的海洋。课余我到张老师宿舍拜访,发现他当过记者,在报上发过文章,十分羡慕,因此产生了当记者的憧憬。高一下学期,在《五四谈理想》的作文中,我表达自己的心愿:是当一名记者,用手中的笔报道工农业战线的成就、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喜讯……高三时,张老师再次教我们班语文,在他的教导与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水平与写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年如一日,盐中一日留给我的记忆是如此地深刻,盐中一日是我人生的指路标。

(三)

因为崇拜鲁迅,高考填志愿时我填报了鲁迅曾执教过的厦门大学。从绿荫如伞的梧桐树中学校园,我进人了满眼风凰木红花如火盛开的大学校园。因为有了“梧桐”,所以才有“风凰”;因为有了“绿叶”,所以才有“红花”。虽然我考上的科系是经济系会计学专业,但梧桐树下的梦仍然执著地裹挟着我前行。大一第二学期,我执笔创作三场歌剧《红色算盘珠》,一炮打响,成为全校文艺会演的压台戏;大二时我的文笔在校园内外颇有虚名,后来当上校报的主编,每期铅印1万份。让文稿变成铅字,终于成为举手之劳。由于下稿、校对、定稿,经常要往厦大印刷厂跑,因而与印刷业也结下了缘份。

大学毕业后,工农兵商,行政、事业、企业都干过。虽然岗位有异,但我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作仍然是我的亮点。在经历了部队、农村、工厂的基层锤炼之后,1978年我被调入福建漳浦县委报道组,成为一名正式的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聘为记者,1992年被评聘为主任记者,成为全省极少数能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的县级记者之一。1993年至2005年,我创办金浦乡讯、漳浦报、金浦报,兼任主编、总编。至今已在全国、省、市新闻媒体及海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七千多篇次。出版《金浦潮》、《金浦漫笔》、《天福之路》、《海峡缘》四本著作。先后荣获全国侨刊乡讯优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福建日报最佳通讯员、漳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历任福建省记者协会理事、漳浦县委报道组组长、漳浦县委办公室主任科员,中共漳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漳浦县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被漳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首批优秀人才。作为一名基层的记者,二十多年来,我亲身经历了一个县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能够站在历史的潮头,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用手中的笔、相机,记录下漳浦县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见证了漳浦县的历史跨越。面对着100多本获奖证书、20多本见报作品剪报集、13年的金浦乡讯(金浦报)年度合订本,我感到了劳动成果的价值。在欣慰的同时,由衷地感谢母校盐城中学对我的栽培。

青少年是长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所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一生的前途。在母校盐城中学建校八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特撰写此文,献给母校盐城中学,献给张钟仁老师。谢谢您,是您指引我走上了成才之路!

严立仁,常用名严利人。本文写于2007年,刊载于江苏省盐城中学八十校庆纪念丛书《心之澜一校友回忆录》第152-155页(2008年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