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凝之的品德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朝宋时期南郡枝江人,曾散财济贫,传为佳话。刘凝之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刘期公曾任衡阳都太守,兄长刘盛公,是个品德高尚的隐士。
他从小就仰慕古代隐士老莱子和东汉隐士严光。长大后,父亲将一部分家产分给刘凝之,要他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官,光宗耀祖。可他对家产不屑一顾,认为有了家产反而成了包袱,于是就将家产让给了弟弟和侄儿,自己到野外盖了间茅屋,在茅屋周围开荒种地,种菜,自食其力。州郡太守很器重他,几次备厚礼聘任他为西曹主簿,他都没有接受。
梁州刺史郭铨很赏识他的人品,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并给他带来很多陪嫁物品。刘凝之把这些陪嫁物品,全都分给了亲戚,自己则一点也没有留下。他与那些爱金钱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的妻子郭氏也是个不慕荣华富贵的人,她甘愿同刘凝之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们经常到市场去买日用品和食品,买回后除自己留用一部分外,其余的都施舍给了穷苦百姓。
有一次,乡吏到刘凝之家收取户税,他立即交了;不久,那个乡吏又找到他妻子收了一次,又过了几天,乡吏又派人来收。刘凝之心平气和,彬彬有礼地对乡吏派来的人说道:“乡吏已经收了我家两次户税,这次又要你来收,我不难为你。你只是回去后,要跟乡吏说清楚,说我家已经交了三次了。”乡史派来的那个人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心中也暗暗称奇,怎么连收三次他都不发一点脾气呢?还有一次,刘凝之去赶集,一个农民兄弟笑着说:“凝之兄,你脚上穿的鞋怎么跟我的鞋一样?莫非是我丢的鞋子被你拾了!”“你的鞋我倒是没有拾到。不过,你老弟若是看中了我穿的鞋,我可以送一双新的给你,只是脚上的这双鞋已经有点破了,送给你不好意思。”
刘凝之拍着那个农民兄弟的肩膀,笑嘻嘻地说道。几天后,刘凝之真的拿着一双新鞋送给了那个农民兄弟,那个农民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刘凝之说道:“凝之兄,我对不起你呀!我见你脚上的鞋好,就信口开河,说你是不是拾了我的鞋,我这是胡说八道。你不但不生气,还给我送来了新鞋,我怎样感谢你呀!我怎么好意思收下你的新鞋?”那个农民怎么也不肯收下刘凝之的鞋,刘凝之放下鞋就走了。自此,乡邻们对刘凝之更是刮目相看了。南朝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宋文帝征聘刘凝之为秘书郎,他没有去赴任。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都曾派使者去问候过他。刘凝之在写给刘义庆、刘义季的感谢信中,谦虚地称自己为“仆”,而不称自己是“臣”,有人知道后,便指责他傲慢无礼。当时有个不成文的制度,老百姓给皇帝和诸王写信,都要称“臣”,而不许称“仆”,“仆”只属谦词,在当时相当于今日之我”字。
后来,刘凝之向友人解释道:“从前老莱子向楚王称仆’,而不称臣,严子陵向光武帝也不称臣,隐士巢父、许由向唐尧、虞舜就更不会称臣了,这就是我不称臣的理由所在。当代隐士戴颗给衡阳王刘义季写信,不是也不称臣而称仆吗!”友人闻言只好点头。这年,荆州地区发生涝灾,很多地方都颗粒无收,饥饿、贫寒袭击着人们。衡阳王刘义季担心刘凝之一家被饿死,就派人送去十万文钱,让刘凝之购粮度灾。刘凝之收到钱后,非常高兴。他带着钱来到市场,看到很多面黄饥瘦的人饥饿难忍,露宿街头,十分怜悯、心酸,就将钱送给了那些穷人,让他们去买粮度命。得到钱的穷人都称刘凝之乃当今圣人,表示今生今世不忘救命之恩,刘凝之每闻此言,常常一笑了之。
后来,刘凝之和妻子来到衡山,在衡山盖了座小屋,隐居在那里,开荒种地。他还常常上山采药,替山里人治病。山里人每有小疾,不用出山就医,刘凝之深得山民爱戴。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50年),刘凝之去世,享年59岁。刘凝之去世后,许多人为之伤心落泪。刘凝之不巴结权贵,轻视金钱,乐施好善,关心他人,其高尚品德受到当时人们普遍的赞扬。为了表彰他的高尚人品,《宋书》、《南史》都在《隐逸传》中为他立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