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知州呵斥三品指挥使,牟平县志中的明代文武关系体现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
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
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
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
《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