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知州呵斥三品指挥使,牟平县志中的明代文武关系体现 2024-05-02 04:54:50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赞 (0) 相关推荐 清朝的官服,总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为何要这样设计? 古代的官服也叫做章服,一般是指给皇帝.后妃.官员显贵.各级官员穿戴的,借以证明自身等级和地位的一种衣服,这种衣服的穿戴逐渐演变成一种封建制度其实出现的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时代. 也就 ... 南京挖出一明功臣墓,长9米,宽5.5米,墓主曾是四川都指挥使 前言:朱元璋是一个很励志的皇帝,1368年,农民出身的他居然用实践证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称帝建国,成了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只是坐到这样至尊的宝位上,朱元璋凭借的并非一己之力, ... 外戚王镇,字克安,上元人,宪宗纯皇后父也。成化初,授金吾左卫指挥使。 王镇,字克安,上元人,宪宗纯皇后父也.成化初,授金吾左卫指挥使.未几,后将正位中宫,拜中军都督同知.四年进右都督.镇为人厚重清谨,虽荣宠,不改其素,有长者称.十年六月卒.弘治六年追封阜国公,谥康穆. ... 宋王继忠,开封人。父珫,为武骑指挥使,戍瓦桥关,卒。 王继忠,开封人.父珫,为武骑指挥使,戍瓦桥关,卒.继忠年六岁,补东班殿侍.真宗在藩邸,得给事左右,以谨厚被亲信.即位,补内殿崇班,累迁至殿前都虞侯,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改镇.定.高阳关三 ... 宋王君万,秦州宁远人。人。以殿侍为秦凤指挥使。 王君万,秦州宁远人.以殿侍为秦凤指挥使.王韶开边,青唐大酋俞龙珂归国,独别羌新罗结不从.经略使韩缜期诸将一月取之.君万诈为猎者,逐禽至其居,稍相亲狎,与同猎,乘间挝之,坠马,斩首驰归以献.甫及一月, ... 明代 ·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代 ·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中国国家博物馆)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时间:2019年11月22日 阅读量:1469 字体大小: 默认 明代 宽12厘米,高14厘米 面铜牌一面为"令 ... 朱棣翻看特赦名单,看到解缙的名字,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解缙还在?”当夜解缙被灌醉,扔在了漫天大雪中... 公元1415年,永乐帝朱棣在翻看囚犯特赦名单,翻到解缙那一页,抬头问纪纲:"解缙还在吗?"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朱棣身边的红人,当然不会让他的主子失望. 于是被 ... 播州宣慰同知,威远卫指挥使,罗氏! 播州宣慰同知,威远卫指挥使,罗氏,罗荣字政卿太原人.唐大历中,夜郎叛,命荣帅师南征,剿抚立行蛮方,永靖朝廷,遂师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编户,立差鳌然画一封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 太子太保荣禄大夫陈志荣居播建堂 ... 牟平县志(51)诗词里边的历史更有价值 别宁海父老 知州李湖 妇孺莫欢詉(注:nao,同呶,喧哗)!父老漫凄恻.人生若雪鸿(注:雪鸿泥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去住本无迹.守土愧七年,千虑无一得.念尔困饥寒,悯尔忧盗贼.有室如悬罄,有田维草 ... 乳山八里甸村的于清泮,是民国版《牟平县志》的总纂 从乳山市区出发,沿着青威公路向东行驶,走大概二十五里路,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八里甸"的村庄. 笔者第一次听说"八里甸"这个地方,是因为偶遇了一位寻根的李姓朋友. ...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
从古至今,除了少数军阀混战时期,以文制武,都是政治生态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直观体现是:在文武官员级别相仿甚至武将官衔更高的情况下,决策权通常掌握在文官手中。明清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且不说二品的巡抚可以节制一品的提督和二品的总兵,就连五品的知州,在三品的卫指挥使面前,也相当有底气。 在《牟平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按照明代区划,牟平既是宁海州的驻地,同样也是宁海卫的防区。两者主官的级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知州为从五品文官,而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武将。就表面上的品级来说,显然后者更为显赫一些。然而,在实践当中,知州却并不一定把指挥使放在眼里。明朝正德六年,安徽太湖县举人章诤走马上任宁海州知州。履新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大的考验。当时,从河北方向而来的刘六刘七农民军长驱直入山东,攻破很多州县,登州府辖下的栖霞和文登都相继失守,而宁海州(牟平)也暴露在了兵锋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是逃跑还是坚守,就成为摆在宁海州文武官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问题面前,宁海州文武官员之间也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情况。知州章诤主张坚守,而掌印指挥使王瀛则想弃城逃走以避其锋芒。面对这一情形,章诤并没有畏惧对方的品级,而是以近似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协助守城。《牟平县志》载:“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东门,势甚危。卫掌印指挥王瀛欲弃城走,诤按剑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惧而止,众志遂定。” 这段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描写的场面却相当形象,知州章诤在卫指挥使王瀛面前,不仅没有矮人一头的感觉,而且还底气十足,相当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权责大小应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知州的品级虽低,但作为一州主官,可以管辖多则数十万的人口。而卫指挥使的品级虽高,但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有限(明代的卫虽然定额为五千多人,但中后期在册之丁一般只有数百人的规模)。承平之时,卫指挥使或许还可以摆摆三品官员的架子,但一旦有警,自然是五品知州的话语权更大。因此,出现《牟平县志》记载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家出身的戚继光的境遇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在生前虽然贵为一品左都督,但只要作为文官的御史(品级相对比较低)上几道奏折,戚继光就会疲于应付。明代的文武关系,可见于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