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季,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秋季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对于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宫寒的女性来说,秋季不妨贴身穿一件背心,出门的时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马甲,护住腰腹部。每晚睡前可以将双手搓热,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次,揉脏腑则气血经络皆动,脏调腑通诸病消。入秋空气干燥,秋风更凉,易出现咳嗽,嗓子干痒等症状。若皮肤干燥、阴虚燥咳,可以榨点“六汁饮”喝。随着秋燥愈加明显,加上万物的萧肃凋零,人就容易出现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所以秋季最重要的养生功课就是调整睡眠,推荐一个好睡安眠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有活血养血的功效,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生姜能把身体里多余的湿寒除掉。羊肉性质湿热,可温中补虚。
秋季,应注意防凉燥,凉燥最易损伤肺阴,引起津气亏虚,建议大家要格外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饮食上多吃些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白萝卜、莲藕、菠菜、梨等,要多喝水,多喝各种各样的粥,对于防秋凉,抗秋燥,都有很好的效果,杂粮粥、红枣粥、紫薯粥、莲子银耳粥、瘦肉粥等,都是不错的营养粥。风邪也是秋季养生的一大劲敌,人体受风后,很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颈项腰背疼痛等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窗户不要大开,留个缝隙通风就行了,一定要盖好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腰腹的保暖,另外,运动不要太剧烈,出汗也不要急着脱衣服,以免受风。秋天本来就是容易腹泻的季节,再贪食生冷瓜果,脾胃自然受不了,而且,寒邪入侵,也容易给秋冬埋下病根。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秋季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大家要保持心态平和,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空闲时间可以和家人朋友出门走走,逛街、吃饭、爬山、旅游都可以缓解消极情绪的。
秋季,冷热交替,“秋乏”在所难免,但还是提倡大家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建议比平时多睡一小时左右,尤其是老年人,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忧思过多很容易伤脾,还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又会导致其他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睡觉前一定不要想那些不开心的事儿。建议:睡前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看看书、做做瑜伽、泡泡脚,放松一下。睡眠不好的人,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睡前避免喝茶、咖啡、奶茶等,最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放下手机。虽说春捂秋冻,但该穿多的时候还是要穿的,不能一味地挨冻,当天气转冷、早晚气温较低时,一定要及时添衣,否则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还会被冻出病来,要根据温度变化灵活增减衣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