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减肥太难? 别急! 这5味中药帮您轻松减肥
点击加载图片
中药减肥
“结婚没两年,家里的钱包没见鼓,老公的腰围却一天天膨胀”、“为什么我每天少吃一顿饭,体重就是不降”……肥胖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很多人看着自己不断增长的体重,渴望找到减肥妙招。
别急!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有独到之处,下面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点击加载图片
脾肾功能 影响胖瘦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体质、年龄、饮食、运动均有关。
体质
中医认为,体形的胖瘦与体质密切相关,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十分明显。
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土形之人”“水形之人”,前者为全身性肥胖,后者为腹大的中心性肥胖,二者均与先天禀赋有密切关系。
饮食
饮食不节也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这里的“肥美”指的是肥腻的美食,这一类食物吃得过多,极易形成脂肪,堆积体内而发胖。
运动
若过食肥甘,运动过少,久坐久卧,多余的能量则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体内。
久坐久卧伤气伤肉,肉伤损脾,气虚脾损则会代谢失调,这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年龄
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饮食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形体则逐渐肥胖。
医生提醒
由上可见,导致肥胖的原因,除先天体质因素之外,还与脾肾的功能强弱有关。
中医认为,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无法消化的营养物质就转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导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致肥胖。脾虚、肾虚是肥胖的内在因素,痰湿是肥胖的病理结果。
点击加载图片
防治肥胖 中医方法多
中医有许多防治肥胖的方法,如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按摩等。
内服中药
内服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代茶饮等。
《黄帝内经》将肥胖者分为“膏人”“脂人”“肉人”3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肥胖,结合前面分析的病理因素,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或以健脾为主,或以化湿为先,或以温阳为上。
有学者对近20年来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药进行统计后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5味中药依次为:茯苓、白术、泽泻、山楂、陈皮。
药物功效涉及健脾利湿、理气化痰、温阳利湿、泄浊逐瘀多个角度,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药味以甘味药居多,药性多属温性。
由此可见,减肥用药时,单纯用市面上常见的红豆、薏米等,祛湿减肥效果并不理想。不同药物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外治
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
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穴位的选取结合不同手法的运用,在治疗肥胖上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外治法多以辨证结合经验取穴,主要取胃经、脾经、任脉上的腧穴,通过调节气血经络,影响脂肪代谢。
常用的穴位包括胃经的足三里、天枢、丰隆、上巨虚、内庭,任脉的中脘、气海、关元等。
辨证论治 减肥才有效
中医将肥胖大致分为虚、实两个证型:以痰湿瘀阻为主的肥胖属于实证,以脾气虚、肾阳虚为主的肥胖属于虚证。
虚证
肥胖特点:肌肉松软,易疲倦,四肢浮肿,食欲差、食量少。
常见人群:中年女性偏多。这类人脾胃功能较差,平时需要多加运动,锻炼肌肉。
常用药物:可使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药物,如黄芪、茯苓等。
外治取穴:可按摩和艾灸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有助于健脾利湿。
实证
肥胖特点:肌肉结实,食量大,爱吃冷饮,易饥饿,大便多有不畅。
常见人群:中年男性居多。这一人群应尽可能地控制饮食摄入总量。
药物选择:可选用消导通泻的药物,如山楂、枳实等,加速代谢和废物排出。
外治配穴:大便不畅时,可按摩食指末端的商阳穴,调节消化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人体新陈代谢。
医生提醒
很多胖人属于虚实夹杂的类型,所以需要在辨证了解肥胖类型和原因后,用中药方剂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不同疗法结合使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