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课堂落地开花

博物致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近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让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课堂落地开花。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保障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博物馆条例》《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提出要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有关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制度文件,发挥博物馆资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主导“文教结合”,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单位2000余家,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科普教育等十一大主题、覆盖全市的“社会实践版图”,其中114家公办博物院全部在版图内。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服务制度》《浙江试点博物馆体验活动项目库》等,发挥省级博物馆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四川省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加强文博教育的通知》,全省108家博物馆开发了230个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等。

为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意见》指出,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将利用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摆在工作重要位置。要对各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确保活动教育性和公益性。要加强条件保障。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保障,支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单位建设、教育课程研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师资培训、教育空间及设施设备提升改造。要鼓励博物馆围绕中小学教育特点,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场馆教室、活动空间和实践基地,配备必要的教育设备、学习资源和专业人员,在设计实施陈列、展览项目时要充分考虑青少年教育需求,在进行藏品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中,要兼顾青少年教育功能。

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各地中小学、博物馆等要强化博物馆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研究制定安全预案,明确管理职责和岗位要求。要开展师生行前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博物馆要针对中小学生实际,开展教育人员安全培训,加强场馆内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融入教育教学 拓展博物馆教育资源

在教育教学中,博物馆作为重要课程教材资源被加以开发利用,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标准中,教育部明确要求利用博物馆资源加强课程建设。

据了解,近些年,各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将博物馆资源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省博物馆深入挖掘自身馆藏资源,结合馆藏特色,制作出一批反映、传播岭南文化的青少年教育项目。杭州市110多家各类型场馆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第二课堂,一所学校与一所场馆建立德育校长负责制,形成“一馆一特色”馆校合作模式。桂林市教育、文物部门联合开发了20多项涉及历史、美术、音乐、戏剧和科学等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首都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上海昆虫博物馆、泉州海交馆等根据博物馆自身特点,设计研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内容。

为将博物馆资源深层次融入青少年教育教学,《意见》要求,要不断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动员馆内策展、文保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导赏。各地文物部门要指导博物馆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利用青少年之家、乡村少年宫等,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便利博物馆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有效利用博物馆学习。

同时,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应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

此外,要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推动博物馆青少年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联合发布全国中小学博物馆教育资源地图,有效衔接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需求。各地教育和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开展实践活动 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

2016年以来,全国有622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美丽中国主题研学”“博物馆里过暑假”“寻访红色足迹”等系列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博物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

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开展“博物馆之春”“四个一工程”等活动,推动中小学生集中走进博物馆开展体验式学习。江苏省设计开发一系列以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为主题的博物馆研学路线,将博物馆研学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山西博物院的“青铜玩国”、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上海鲁迅博物馆的“我是未来艺术家课本剧巡演”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为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意见》强调,要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博物馆教育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要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同时,要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文物部门加强对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博物馆研学活动要注重分龄设计,小学阶段要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让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和有关背景;初中阶段要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高中阶段要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深入思考。

《意见》从细节处着手,注重实操。《意见》明确,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要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馆内教育项目和“博物馆进校园”项目的设计研发和组织实施,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

创新馆校合作 加强师资联合培养

近些年,各地通过建立共建关系、组织流动展览、丰富体验活动等形式,积极探索馆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发挥博物馆的藏品、展览等资源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学习。同时,各地教育、文物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针对性培训,让博物馆教育人员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跟进学校课程改革,让学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并学会使用博物馆资源,提高博物馆教育能力和水平。

福建、山东、重庆等地博物馆与中小学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定期接待学生参观学习。陕西省各大博物馆均结合自身特点推出“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移动博物馆、互动游戏等方式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在师资培训上,陕西省文物局联合省教育厅加大对在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将讲座、体验、座谈等项目融为一体,提升教师参与博物馆学习的热情。福建省邀请专家为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讲座、座谈会,增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为推进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深入合作,《意见》提出,推进馆校合作共建,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的联系,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建立学生活动体验、学习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

要加强师资联合培养。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通过教师研习、双师课堂、短期培训、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博物馆教育人员了解学校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师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构成。要将博物馆教育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学校发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教育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及时满足博物馆教育人才需求。

要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加强对文博单位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鼓励省级教育部门和文物部门加强联动,共同认定一批省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单位,推介一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推介活动,鼓励各地中小学校和博物馆联合开展“六个一”活动,围绕一个中小学教育主题、策划一系列原创展览、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设计一系列教育课程、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建立一个优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

完善评价体系 提高博物馆教育质量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做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推动力,是提高博物馆教育质量的保证。为此,一些地方将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项目纳入博物馆运行评估、定级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等体系,纳入学校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浙江省试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观摩评估活动,对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组织、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材教具的开发组织等进行评估。南京市开展“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将进馆参观事宜列入学年计划,及时记录学生前往参观学习的情况,列入成长记录。苏州市中小学生可持由市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颁发“教育e卡通”和“体验护照”免费进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其参观经历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为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意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效果评价。各地文物部门要将其纳入博物馆定级评估、运行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等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探索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模式,加强经验总结,宣传推介优秀案例,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采写:李   瑞
编制:张丽卉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