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珍艺:驮煤记

驮煤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德木垮坝子烧煤非常困难。那时煤虽然不是很贵,块煤一块多钱一百斤,面煤则几角钱就能买一百斤,但是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运输条件极为困难,一是那时候车少,二是多数地方都没有公路,因此唯一的办法就靠人背马驮。

那时候老家人经常去驮煤的地方是纳雍的武左河、织金的以那架,路不是很远,但必须经过横在家门前的三岔河,而且道路崎岖艰险。也有到白布河去驮煤的,但路途很是遥远,就算天没亮动身,也要半夜鸡叫时才能到家,简直是人困马乏,累得连将煤从马背上卸下来的力气都没有。

秋收过后,包谷基本上炕了。稍稍得闲的农村人,开始准备用来过冬和炕粮食的煤炭,于是,驮煤就成了我们老家秋后最紧要的事情。

我亲自去驮过一次煤。1985年的秋天,我刚满12岁,粮食收进家后,父亲就病了。看着别人家天天去驮煤,院子里的煤也越来越多。父亲坚持要起来,他说:“再不去驮煤,冬天就要来了,炕楼上的包谷也会发霉的。”他的样子显得非常焦急。母亲要照顾生病的父亲,不能去驮煤。她对我说:“你都这么大了,该学会做点事情了,明天你和幺爷一起去以那架驮一回煤吧,等你爹好了,就用不着你去了。”我答应了母亲的吩咐,为了保证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所以我早早就睡了。

那天我真的起得很早,但是在我起床之前,母亲已将我们家的大红马喂得饱饱的。父亲叮嘱我一路上要怎样赶马、怎样捆煤、爬坡上坎要注意安全,尤其是乘船过河要特别小心。临出发时,母亲给了我三块钱,两块钱用来买煤,一块钱用来在路上买东西吃。我背上母亲为我准备的水壶和几个煮熟的洋芋,赶着大红马和我的幺爷一起上了路。我觉得那几个洋芋非常多余,不是有一块钱可以买东西吃的吗?可是幺爷说我不懂“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道理,他说等驮完这次煤我就会明白的。

一路上,四山八里驮煤的人渐渐汇集在一起,形成了长长的马帮队伍,浩浩荡荡涌向远方的煤场。深秋的清晨虽然寒意袭人,但是我却走得满头汗水,他们走得太快了,我几乎有些跟不上。马铃声很有节奏的响在清晨的空气里,响在曲折而又险峻的山路上。有的人打着呼哨,唱着粗野狂放的山歌。我人小腿短走得不快,只好跟在后面小跑才不至于落后太远。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走到了驮煤的地方。由于人太多,要排队等候。将近中午时,才轮到 我。我把两块钱交到老板手中,说买两块钱的。总共一百八十斤煤,我请秤煤的人给我分成两份,一份九十斤,这样马驮起来才不会偏。我捆好煤,好心人帮我抬上马架子。我正要牵着马往回走,却看见许多人都用袋子装面煤。我想面煤便宜,就用买东西吃的钱来买,找了个口袋和半截绳子,满满装了一口袋。可是太重我背不动,于是我说买三十斤算了,老板说三十斤不要钱,只要我能把煤背到家就不错了。

回家的路上,那三十斤煤,在我的背上越来越重,越来越沉。深秋的太阳也仿佛和夏天的一样毒辣,我的呼吸有些困难,喉咙里有种火烧火燎的难受。只好走一小段又歇一会儿。渐渐的,我离那支驮煤队伍越来越远,远得连马铃声也听不到了。我的幺爷居然不等我,和那些人一起只顾往前走。我的大红马,在我前面走着,不时还回过头来看我一眼,似乎在怨我走得太慢了。

快要接近三岔河时,西山的太阳已经只剩下半个脑袋。过完河,虽然离家已经不很远,但剩下的全是爬坡路,行走就更加困难了。我想把那三十斤面煤口袋搭在大红马的背上,因为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可是我居然连把口袋举到马背上的力气都没有。天黑了,我几乎看不清楚路。我只好把身上的煤放下来,干脆躺在路边的石头上,闭着眼睛,任汗水不住的流淌,12岁的我第一次知道了汗水是什么样的味道。我的大红马也停下脚步,我知道它为什么停下来,其实马有时候比人更通人性。

河边的丛林里,有不知名的夜鸟开始鸣叫,后来我知道那叫夜鸹子(学名叫猫头鹰),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害怕,河边开始吹起了冷冷的夜风。干了汗的身体骤然觉得一阵阵的寒冷。我想站起来走,可是两只脚好像不是我自己的,一点儿也不听使唤。我只好吆喝我的大红马,让它先回家。起初它不走,好像很犹豫,可是它还是走了。这么多人,包括我的幺爷,谁也不等我,只有我的大红马知道我此刻的心情。那晚我在河边的石头上睡着了,头就枕在那装着三十斤面煤的口袋上。

母亲打着电筒来到我身边时,已经快要接近半夜了。她帮我把那三十斤面煤背回了家里。一路上母亲对我说了些什么我几乎听不清,进家后我倒头便睡。第二天我居然睡过了头,于是平生第一次旷了一回学。

时隔二十七年,我时常想起那段驮煤的经历。虽然只有一次,但足够我回忆一生。

作者简介

张珍艺,穿青人,散文爱好者。有作品见《高原》《泸州作家》《散文选刊》《丹山》《毕节日报》《贵州日报》等。

(0)

相关推荐

  • (散文百家)郑建平/家乡的过河船

    散文百家 家乡的过河船 郑建平(四川成都) 小时候,家在内江乡下,离沱江河很近.我六岁那年,在成都工作的爸爸患病,妈妈因此经常离开我们前去照顾.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们姐弟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像丢了魂 ...

  • 【方志四川•散文】马晓燕​ ‖ 我还是你心里那个小女孩

    我还是你心里那个小女孩 马晓燕 按以往惯例,在婆婆家过完大年三十,余下的几天假期,我们会选择外出旅游.但今年春节,我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陪父母,我的这一决定得到了爱人和女儿的同意.遗憾的是,由于这场 ...

  • 散文||帕米尔军马

    帕米尔军马 军马,在军队中服役的马和骡的统称,有乘马.驮马和挽马之分. "凤臆龙鬐.勇猛强悍,铁蹄铮铮.一马当先,刚健有力.一往无前."巡逻在风雪高原雪山冰河之间的那匹大红马是边防 ...

  • 马腾驰//《看重这个奖》

    陕西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与铜川矿业公司联合举办的铜煤历史文化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散文类获奖者合影 --马腾驰先生手书 看 重 这 个 奖(散文) · 马腾驰 5月17日上午,接到一个标示地域为铜川的电话. ...

  • 散文《不倒的斜树》吴晓锦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它也想生长在锦绣繁华地和温柔富贵乡,也想蔚然成参天大树和栋梁之材,不幸的是鸟儿带着种子状态的它飞过来时,喘了一口气,让它 ...

  • 【西南文学•散文】林 盛/重庆/又到竹笋破土时

    西南文学·散文 --微刊总第1385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林 盛,原 ...

  • 故乡古蔺的小河

    △ 傅忠祺作品 故乡的小河 作者 | 大梦 故乡蔺城是川南山区小县.几十年前,县城只一条独街,分上街.下街. 从记事起,我家就住在下街.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下街的小河.在河边踩水,摸鱼, ...

  • 郭宏旺:踩在脚下的民间艺术——绣鞋垫儿​

    绣鞋垫儿 踩在脚下的民间艺术 --绣鞋垫儿 郭宏旺 我国民间对用彩色丝线绣的鞋垫儿情有独钟.绣鞋垫儿,看图案.看色彩.看手工,更要看创意.既要好用又要好看,还要有情调,所以称得上是一门珍贵的传统民间艺 ...

  • 石小幺:湄公河·异乡(外一首)

    湄公河·异乡 石小幺 (一) 我已经朝着圣殿行走了四千九百零九步 每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 我是湄公河畔的一株水草 既不欢喜,也不忧伤 (二) 白发苍苍的母亲,坐在唐古拉山之下 她的慈爱,沿澜沧江顺流而 ...

  • 母亲节特刊|张珍娥作品《妈妈,您是我永远的愧疚》欣赏

    [散文悦读] [作者简介]张珍娥,笔名,小飞鹅,网名,陌上花开.老家,贵州安顺.安家于江苏南京.诗词,诗歌,散文爱好者.中国诗歌报贵州工作室编辑.从小学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作文发表,多次获得获奖证书.19 ...

  • 【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周萍||洄溜古镇踏歌

    洄溜古镇踏歌 文/周萍 乡愁是颍河回旋溯流的千年回眸,素湍绿谭倒影着千帆万舟.倒影着繁华落尽:乡愁是望月楼托腮冥想的清辉月华,缺月疏桐缅怀着几多物埠人丰.几许寥落惆怅:乡愁又在那豆皮的肥美,咸黄牛肉的 ...

  • 散文||难忘过年薯片香【征文】

    难忘过年薯片香 吴兴明||江西 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怀旧的缘故,每当年末岁尾置办年货的时候,脑海里总时不时地冒出儿时母亲准备年货的情景,想起那经母亲手做的沙炒红薯片芳香的味道.每想到这些,几十年前置 ...

  • 【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肖娟||梦萦洄溜

     梦萦洄溜  文/肖娟 颍河在这里拐一个弯儿,清波回旋,乾隆皇帝一时兴起,便有了洄溜集的传说.一条青石板老街,依偎在颍河南河湾儿,岁月浸染的青石板,历经风雨打磨光滑闪亮,一条连着一条,从东头延伸到西头 ...

  • 【西南文学•散文】马晓燕/四川/难忘1984年那个春节

    西南文学·总编推荐 --微刊总第1327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马晓燕,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