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到底好的是什么?
哲学家的名声一般都只在哲学专业领域才被人熟知。特别是在近代分工细致学科化程度越来越高之后。
从前的哲学家的书努努力,还是能自己读下来的。但到了专业以哲学教学和哲学研究作为职业的康德时代,就难了。这就一下子有了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区分。
如此一来,专业的这部分,就更少被大众熟知了。为数不多的为人熟知的哲学家,也都是因为一些跟他们的专业无关的事情。
比如维特根斯坦被熟知,主要是他的富二代身份,还有他的古怪脾气,天赋异禀和传奇般的博士学位答辩。没几个人读的懂他写的《逻辑哲学论》。
再比如福柯,他名声在外也不是因为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方式,那本难啃的《词与物》多年都没有脱销,也从没登上过各大高校图书馆的无论top10,还是top100的排行榜。他的名声主要是他同性恋的身份和因为艾滋病去世的结局。
再比如马克思,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无论东西方。可总是被拿来津津乐道的除了他跟燕妮的故事,就是他跟恩格斯的故事,再多一点,就是把图书馆阅览室的地给踩出了坑。不要说煌煌巨著《资本论》,就是《共产党宣言》,又有几个人细致的读过呢?
这事儿很容易让人想到叶公好龙的故事。这个叶公呢,他全家都四处都画上龙,威风凛凛,相当好看。龙听说自己还有这么个铁粉儿,非要看看。结果真龙一来,叶公吓得半死。
这情况有个说法,叫典型人物。就是说这个人呢,叶公喜欢的不是这个龙,而是龙这个符号代表的一个类型,这个类型给叶公提供了一种表达自己情绪的道具。
拿这几个人物说事儿,可能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至于是不是专业的什么的,对别的学科可能是必要的区分,对于哲学来说,大可不必。专业的,就是以哲学讨生活而已。如果哲学还不是融入生命中的体现在日用伦常中的具体生活方式,不是你去看待何为意义,何谓好坏的人生态度,那跟别人以烤串或者炒菜为生,一样一样的,没什么可人五人六的。不过就是墙上多画几天龙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