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迹造字”能化解汉字书写危机吗?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看,这说的不恰恰就是我们的日常吗?
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我们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种退化,正成为整个社会都不可回避的“汉字书写危机”。
不久前,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的新时代汉字风采专题展在北京开幕,运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辅助字体生成技术研制的“手迹造字”也在展览上亮相。根据媒体的报道,通过这款字体创作软件,人们只需要在纸上或电子屏幕上写下来100个字,就能生成专属于自己的字库,让大家在移动互联时代,重温“见字如面”的感受。
笔者虽然未到现场,但从媒体报道来看,“手迹造字”还是令人感到欣喜的。在当下动笔少、打字多的时代,那些原本带有温度的、具有个人不同风格的文字已经变得统一化、格式化了。这和一些输入法软件异曲同工。为了拯救汉字书写,不少输入法软件也都作出过努力,比如行体、楷体字的添加。但是归根结底,这些都只是标,不是本。
从“手迹造字”这款软件,以及与之同类的汉字手写体的输入法等形式推演开来,深入去思考,这些有助于化解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汉字书写危机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这还要从汉字书写危机的根源说起。
从表面上看,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退化,是源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带来了输入方式的改变,键盘打字、字母输入对手写造成了冲击。
曾记否,在手机刚开始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是按键类,手写笔依然拥有一部分中老年,或者商务人士的用户群体,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触摸屏大行其道,键盘消失,手写笔渐行渐远。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字母来输入汉字。而随着输入法越来越智能化,错字、别字已经很少出现,联想和记忆功能更是让人们的汉字输入变得简单、准确和流畅,人们对于汉字书写的能力也随之越来越退化。
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将“汉字书写危机”完全归罪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命并不恰当。
梳理汉字书写的发展脉络会发现,从最初的石刻、刀刻,到后来的毛笔,再到近代以来的硬笔,甚至是手机时代的“手写笔”,随着技术的演进,书写工具的进化是不可逆的。而且总体上来看,这种演进也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记录与传承的。所以,汉字书写最根本的危机,其实是源于我们正逐渐丧失对汉字文化的敬畏。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是上古时期各大符号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我们所了解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有历史上神秘的玛雅文、婆罗米文等,最后都随时间消失了,其文明也被深深地埋藏起来。
而文字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是记录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有过中断,就是因为我们记录文化的载体——汉字没有中断过,它不仅是一套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往大了说,当前汉字书写所面临的危机,也正是中华文化所面临的危机。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曾经发出以“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呼吁,称“加强书写才能守住汉字这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著名作家流沙河也一直致力于守护汉语,著有《解字一百》《正体字回家:细说简化字失据》《白鱼解字》等。他曾表示,无论如何我们要守护好汉字,因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之一。
前些年,一些主打汉字书写的节目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也曾火爆荧屏,引发了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今天,从“手迹造字”的研发初衷来看,这款应用其实只是想降低手写的门槛、简化制作的流程,让普通人也能够在移动终端上做出带有个人风格的字体。虽然这种形式还说不上是对汉字书写的传承,但是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在移动终端上展示手写的汉字还是有意愿的,中国人心底总还是有那些“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情怀。
那又何不从今天开始,有意识地去捡起已经丢掉的笔?
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之美变得黯淡,是让整个社会都遗憾、担忧的现象。破解这种“汉字书写危机”,需要有“手迹造字”等形式的软件,需要有《汉字听写大会》等形式的节目,但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重拾对汉字的敬畏之心,让我们在移动互联时代依然能够对汉字保持坚守的情怀,并带着这颗敬畏之心重新发现汉字之美,重拾书写的乐趣,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