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七子之花” 悄然绽放
提起七子花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白露时节,秋高气爽,正是七子花开的季节。目前上海植物园桂花园有两棵七子花正在盛花期。这两棵国宝级珍贵的种质为1996年由杭州植物园引种而来,在上海植物园至今已有25年的光景。当年的小小苗如今已亭亭玉立,风华正茂,年年繁花如雪,且花有芳香,不时还有各种蝴蝶和蜜蜂前来觅食、嬉戏和传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植物园桂花园一睹她的风采吧!
七子花是忍冬科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干树皮呈片状剥落。叶对生,全缘,近基部三出脉,背面脉上有稀疏柔毛。顶生圆锥花序近塔形,洁白的小花一簇簇,乍看好似开着白花的紫薇品种。近看会发现七子花的花序原来是由多轮紧缩呈头状的聚伞花序组成,每个头状花序一般由外围的6朵花和中间的1朵顶生单花组成的7朵花组成,看到此时,您一定会恍然大悟其名字由来。没错,它的属名七子花属(heptacodium)正是起源于希腊语hepta(7)和kodeia(头状花序植物),也暗示它的植物学特征。再细看会发现,这个顶生单花其实并不是一朵花,而是一个未发育的小花序,一轮轮层叠着,由下往上逐轮开放,且每一轮看似的6朵单花实由2个具3朵花的聚伞花序组成,因花序梗皱缩而成此景。中国植物志记载七子花的花期为6-7月,但近两年上海植物园引种的几棵均在9月初始花。其单朵花期较短,但其宿存的花萼增大后会变为紫红色,犹似二次开花般绚烂,观赏期可延续至10月底。核果,瘦果状。
七子花(植株)
(每个呈头状的具花序由外围的6朵花和中间的1朵顶生花组成)
七子花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1907年,Wilson在我国湖北兴山科学探险时首次采到标本,1916年他的同事Rehder将其命名为七子花(HeptacodiummiconioidesRehd.)。1931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郝景盛先生将采自浙江的标本亦鉴定为Heptacodiummiconioides。1952年,Shaw根据采自我国宁波华亭山的标本发表了本属的另一新种——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jasminoides)。同年,Metcalfe根据对湖北兴山标本和浙江宁波标本进行比较形态解剖研究后,认为这两个标本除了芽鳞片的数目、叶片的性状和花序的宽狭有所区别外,其他方面完全一致。后来复旦大学著名分类学家徐炳声先生根据这两个标本的原始描述亦认为没有明显的种级区别,而且两者分布维度基本相同,因此予以归并。
七子花自然分布区狭窄,仅零星分布于湖北的兴山县,浙江的天台山、四明山、义乌北山、昌化汤家湾及安徽径县和宣城等地,多生于悬崖峭壁、沟谷、山坡灌丛和林下。七子花虽然具有昆虫传粉的花形态,但受资源、气候因素的制约及生境的影响,自然传粉昆虫很少,常为自花传粉,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种群内的基因流动,导致种质更新迟缓,生活力衰退。且多数种子的发育止步于鱼雷胚期,故休眠期长,在休眠期时又易受虫子、鸟类、微生物等侵害和感染,萌发率极低,自然更新力弱。据悉,由于受生境破坏和长期樵采的影响,原本分布范围狭窄的七子花更为稀少,在模式标本产地湖北兴山已灭绝。因此,七子花先后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名录》(201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IUCN濒危级别为EN(Endangered,易危)。
近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已正式向社会发布。该名录中七子花仍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自1999年《名录》发布以来,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程度得以缓解。也有部分野生植物因生境破坏、过度利用等原因,濒危程度加剧。该《名录》的修订、出台有利于拯救濒危野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我国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相信在该《名录》的指导下,濒危野生植物将得到更加有力有效的保护,濒危程度得以缓解。
图:付艳茹、楚秀丽
审核:龚睿